人與環境關係帶來的心理健康

在心理學領域,心理健康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含義。目前,它們通常以享樂主義取向(卡尼曼將其與積極影響的存在和消極影響的缺失聯繫起來)或幸福主義(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馬科倫理學中創造的術語)框架(Ryan 和 Deci,2001),其中很好-存在是充分的心理機能的結果,人從中充分發揮其潛能。

儘管存在這種區別,但公認的是,幸福感的情感成分,表達了人們通過他們的感受和情緒感知到的自滿和滿足,以及他們潛能的發展,是相關的並且通常一起發生,因為心理健康不僅限於沒有身體疾病和煩惱的精神狀態,還必須包括發展自身能力的滿足感。

介紹

在這個意義上,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他的幸福理論中指出:

“幸福是感覺良好和在我們喜歡或熱衷的活動中真正有意義的結合,除了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具有挑戰性的目標,以便將它們轉化為成就。”

同樣,Ryff 和 Keyes (1995) 評論說“心理健康的更準確描述是將其定義為努力改善自己和實現自己的潛力。”

如果我們看一些最普遍的心理幸福模型,例如 Ryff 的心理幸福多維模型 (1989)、Keyes 的社會幸福 (1998)、馬斯洛的人類需求金字塔(1998)、Myers 和 Diener (2000) 的模型以及 Seligman (2011) 的 PERMA 模型,都指向以下因素:自我接納、生活目的、個人成長、自我實現、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對環境的掌握、融合和社會貢獻、積極的情感、靈性和對它們的簡單觀察表明它們以某種方式與兩個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相關:人和他們發展生存的環境,被環境理解為參與互動的人以外的任何自然元素的集合:生物、物理結構、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物質和非物質商品。

很明顯,人們的日常生活與他們在特定背景(身體、家庭、工作、社交、娛樂)中保持關係的環境密切相關,他們與之互動的方式對穩定性有影響以及兩者之間的平衡,當這些關係以和諧和平靜的方式發生時,他們會體驗到幸福感(身體和心理)。以人與環境的關係為參考軸,手頭的問題是建立一個基於它的模型,使我們能夠識別有助於或將來可能有助於每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的因素。

集合模型

從人-環境關係的角度出發,心理健康的概念可以通過交互系統的方法來思考,將人類視為一個複雜的生物系統,與環境密切相關,並形成人-環境超系統(SH-E)。在這個複雜的超系統中,兩者之間發展出多種關係,儘管出於心理健康的目的,只考慮那些目標是滿足個人實現超然生活期望所需的需求的關係,而忽略那些更多的關係瑣碎的或間接的。當這些關係產生滿足感和自滿感時(顯然,如果這是有害的、不愉快的或不幸的,

一個人和他們與之互動的環境元素之間的互動可以產生各種類型的關係,每一種關係都會產生一種主觀體驗,我們稱之為體驗 ,它被定義為一個人所經歷的體驗和現實生活,是令人滿意的幸福得以維持的基本實體。從令人滿意的經歷中獲得的心理幸福感具有暫時的維度,僅限於它持續的時間,然而,在他們的一生中,人們可以體驗大量的幸福感,並產生更全面和持久的幸福感(可能是與幸福、生活質量或生活滿意度等術語相關聯)。

儘管這些經歷是個人的,但它們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們發生的環境的結構和特徵,因為正是這種結構和特徵允許或阻止了某種可能的關係。

在這個模型中,認為與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最直接相關的那些可以與與環境相關的三種情況相關聯:存在(佔據環境的一塊),擁有(處理環境元素)和做(干預來自環境的過程)。

按照這種方法,可以說人與環境的關係依賴於所有互動逐漸建立的四個基本因素或“支柱”:互動的主體(存在),互動的場所(存在),他可用的環境元素(擁有)和他在環境中採取的行動(做),這些作為一個整體被歸為首字母縮略詞SETH。

該人的任何日常情況都將參考這些因素中的一個或多個,並且每個因素都包含不同的元素,其中包括以下內容以供參考而不是限制:

存在:是指人與生俱來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和素質(智力、專業、藝術、運動等)。

This r:這些是您發展生活的常用環境(城市、街道、家庭、工作場所、休閒空間等)。這是他們開展活動以及與環境其他元素建立關係的物理空間。

有:表示可以用來與之相關的環境元素,無論是物質的(食物,住房,交通工具,衣服,電子設備等)還是非物質的(時間,自由,聲望等),以及作為人際關係(伴侶、孩子、朋友、合作夥伴、同事等)。

做:你在你所在的環境中,利用你所擁有的元素,為滿足你的需求和目標(職業、體育、藝術、社交、娛樂活動等)而採取的行動。

依此描述,心理健康的關鍵在於四大支柱或因素與其所支持的人與環境關係之間的親和與和諧,以維持心理平衡(所謂心理平衡)。 W. Canon 的體內平衡,1932)並產生令人滿意的生命狀態。

當一個人對自己是誰感到滿意時,他們對自己所處的位置感到滿意,他們擁有他們需要的一切並且他們喜歡他們所做的事情,他們很可能會與環境保持令人滿意的關係(基於人際關係,經濟的經驗,商業,社會,文化等)享受與他的和諧,並保持心理狀態(認知和情感)平衡並對新體驗持開放態度。在這種情況下,此人的經歷與滿足感和自滿感相關聯,我們說他們享有一種心理健康狀態。

當這種親和與和諧不存在時,當這個人對妨礙他們享受幸福的四個因素中的任何一個都不滿意並且他們希望它不是這樣時,問題就出現了。現在的情況和他們想要的情況之間就會出現差距,導致出現不滿意的經歷,從而導致心理失衡和情緒不穩定。在這些情況下,這個人面臨一個兩難的境地:如果我對自己目前的處境感到不舒服,我該怎麼辦?接受它並安定下來,還是努力實現我想要的樣子?考慮到做出決定時必須權衡個人和環境等諸多方面,做出選擇通常並不容易。

自決論Ryan 和 Deci (2000) 提出的觀點表明,人們可以是主動的和承諾的,也可以是不活躍的或疏遠的。人類會有某些與生俱來的心理需求,這些需求將成為自我激勵和整合人格的基礎,此外,他們發展的社會環境會促進或阻礙這些積極的過程。這些社會環境是成功發展和運作的關鍵。不為這些心理需求提供支持的環境會導致對象的疏遠和疾病。在這個理論的應用中,選擇獲得心理健康的人必須為每個因素選擇他們想要的組成部分(元素和特徵)(例如,大膽而不是膽小,生活在鄉村而不是城市,

維持體驗的因素的特性

該模型所定義的心理幸福感是建立在四個因素之間存在親和互補關係的基礎上的,因此它們必須滿足一定的屬性,突出以下幾點:

每個因素都由一組元素組成,這些元素可能會干預同一關係並有助於體驗的滿意度(儘管它可能會影響滿意度水平),如果出於某種原因我們無法實現我們想要的,它可能會用另一個人代替你自己(如果不可能住在我喜歡的街道上,也許我可以在靠近它的另一條街道上做;如果我不能和我想要的公司建立工作關係,我可以與同一部門的另一個人一起使用)。

因素之間存在相互依存關係,一個因素的存在可能依賴於另一個因素的存在(做醫生必須有學位;做登山必須在山里,等等)。

有助於幸福的每個因素的要素因人而異(多樣性是自然界的普遍規範,這證明了需求、品味和幻想之間的差異是合理的);例如,一個人住在城市裡,在金融界工作“感覺很好”,而另一個人住在山里,種蔬菜和果樹,“感覺很好”。

每個因素的組成,以及它們之間的互補和親和關係都不是靜態的,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消失或增加,因為人和環境都是動態系統,並且會因普遍存在的因素而發生變化每時每刻的情況(年輕人不具備與成年人相同的能力、慾望和需求)。但是,四個因素的變化能力和靈活性並不相同;例如,個人特徵和品質(存在)比房子(成為)、汽車(擁有)或工作(要做)更難改變。

四者對心理健康的貢獻,但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強度,這將取決於人對每個因素的評估,同時考慮到對他生活的重要性和意義以及每個因素的滿意度需要(一個人可以更好地重視住在某個城市,即使這意味著更少的空閒時間或放棄他們喜歡的工作)。

每個因素的目標選擇

改善生活條件以尋求幸福的趨勢在人類中是正常的。你往往會得到你沒有的東西,或者找回你擁有和失去的東西,但你必須考慮一個重要的規則:你不可能總是得到你想要的,因為你必須在當前和期望的情況往往充滿困難。可能會出現與個人或環境相關的情況,這些情況不受他們的控制,並使過程變得困難(事故、自然災害、疾病、解僱、離婚等)。

克服這些困難,獲得每個因素的理想要素,就成為了要達到的目標。

在每個因素中實現預期目標的可能存在的限制和障礙迫使我們在它是什麼(因素的當前情況)和我們希望它成為什麼(對每個因素的願望)之間建立一個中間點. . 這一點是在情況(潛力)下可以實現的。這迫使我們為取代所需目標的因素引入一個新目標:可實現的或潛在的。人的慾望/潛力之間的這種區別的存在需要回答新的問題:我可以成為誰,我可以在哪裡,我可以擁有什麼以及我可以做什麼。從人與環境關係的這三個基本維度的組合來看,可能會出現四個因素:現實,願望或期望和潛力,形成以下方案:

鑑於幸福的心理狀態需要每個人的特定特徵,他們必須自己或在專業人士(心理學家、諮詢師或教練)的幫助下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這涉及對自己的了解)和發生重要情況的環境)並選擇可能為他提供幸福的每個因素的要素。但是,有一些一般的操作規則需要考慮:

避免設定不合理或虛幻的目標

對這四個因素。目標必須與我們的可能性相稱,因為如果沒有實現想要的目標,失敗和挫折就會接踵而至。此外,過高的期望和毫無根據的抱負往往是焦慮和壓力的來源。經驗告訴我們,許多人更傾向於根據幻想而不是理性來設定目標,這導致設定的目標非常難以或不可能實現:他們想要超越自己,成為他們無法做到的地方是,擁有他們不能擁有的,做他們不能做的。

不要太被情緒所引導

重複的經歷與與之相關的環境元素(家庭、友誼、陪伴等)建立了認知和情感聯繫。這些聯繫的強度會影響對所需元素的選擇,而不是正確的因素(愛或恨會使一個人非理性和不明智地選擇該因素的新組成部分)。

建立等級制度

因為經驗告訴我們,不可能在所有因素上都達到預期的目標,所以應該根據它們對人的價值和它們所處的環境來建立它們之間的等級關係。這將是關於選擇滿足哪些需求或關注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成為我想成為的樣子,成為我想成為的人,擁有我想要的東西或做讓我興奮的工作。同樣,由於每個因素都由許多選項組成(各種個人特徵和品質、各種物質商品以及要去的地方和要進行的活動),您還應該在它們之間建立一個層次結構。

確定可接受的滿意度閾值

在一個因素中獲得的滿意度不是一個單一的值,它的範圍是從完全不滿意到最大滿意度,經過中間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實現了可接受的較低水平的目標(儘管沒有達到預期的程度,勇敢,被在一個好的團隊中,即使它不是最好的,有朋友但沒有你想要的那麼多,佔據重要的管理職位,即使它不是你渴望的,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應該確定每個因素的可接受滿意度閾值是多少,以考慮心理健康和“感覺良好”已經實現。

分析實現我們想要 的可能性並研究成本收益關係

實現它的過程。很明顯,如果我們不能將情況改善到所選的滿意閾值,那麼不值得付出更多的努力。根據心理學家赫伯特·西蒙的說法,付出的努力與獲得的獎賞直接相關,而這取決於所取得的成就的有用性和產生的滿足感。因此,痴迷於在每個因素中尋求最佳情況可以被描述為適應不良或愚蠢。有時,試圖克服當前的缺陷並尋求更令人滿意的情況會導致人們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這一使命中,而忽略了日常生活中能夠產生滿足感和快樂的其他方面。現在。

在不違背以往規則的情況下,遵循積極心理學的原則,心理健康需要的不僅僅是一種平靜和平靜的感覺,因為沒有心理障礙和憂慮,從而導致平靜和平衡的心態,這意味著除了照亮令人興奮的生活項目其中涉及到這些因素。有充分理由期望執行一些令我們興奮的令人滿意的項目,讓我們對已經取得的成就感到自滿、滿足和享受(創建公司、養家糊口、去異國旅行等)有助於幸福的狀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一類項目(做)的成功,其他三個因素:being、being 和 having 是相關和相輔相成的。

結論

任何人都希望與他們的環境保持平衡和諧的關係,讓他們感覺良好並享受心理健康的狀態。要實現這一點,您必須找到能夠產生令人滿意和滿意的生活狀況的四個因素的組合,因為已經表明,不只是這些因素中的一種組合能夠產生心理健康狀態,而是可以通過多種組合來實現。

每個因素都包含幾種可能性和/或元素(從 1 到 n):一個人可以由許多生理和心理特徵來定義;它可以在各種空間(城市、家庭、工作場所、休閒中心等);有許多人際關係和物質和非物質對象,並從事各種活動;有了所有這些可能性,就可以產生無窮無盡的相似組合,從而促進能夠提供幸福狀態的令人滿意的人與環境關係(沒有元素的“空”因素,即其值為 0,因為在任何交互中總會有人在某處用某物做某事)。

每個人的目標是在他們的可能性以及環境提供的情況和條件下找到最適合他們的願望和幻想的階乘組合;一個能夠讓你相信生活是值得過的組合,因為當一個人不愛自己本來的樣子時,他就沒有達到理想的境界,他沒有他需要的東西,他也不會從他所擁有的東西中找到滿足感確實如此,它內部存在著生命“缺乏意義”的萌芽(由於這些缺陷,已經看到了許多抑鬱症和自殺的案例)。

幸福感的數學表達式將由以下公式給出:

心理健康 = f (S1-n, E1-n, T1-n, H1-n)

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將促進完全和完全滿意的心理健康的四個因素結合起來。然而,許多人力所能及的是,考慮到他們的資源,實現與環境的關係能夠產生“適應環境”的幸福狀況的因素組合。” 是可行的,然後接受它,即使它不是想要的(在這個意義上,1995 年 Diener 和 Fujita 調查了資源的協變:金錢、家庭支持、社交技能和智力,獲得了他們認為的資源指數與幸福感相關,得出的結論是,人們通常可以通過將目標與所擁有的資源相匹配來實現心理健康)。

但是,必須考慮到存在不止一個因素出現缺陷的情況被認為是人的基本要素,這使得接受和適應新環境變得非常困難,因為很難找到能夠產生幸福感的新因素組合。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這種情況:一個在監獄裡的囚犯,他的個人素質“停滯不前”,沒有自由或物質財富,只能做少數非常具體和具體的事情,他能享受心理健康嗎?事物?與他們的品味和慾望格格不入?有智力或身體殘疾的人可以做同樣的事情嗎?在這兩種情況下,接受和適應都是環境所迫,但這並不妨礙一些人在其中獲得幸福。

無論如何,為了使接受有效並產生一種心理健康狀態,它不能包括接受不可能得到一個人想要和想要的東西,滿足於一個人力所能及的東西並學會放棄自己並容忍慾望和幻想的不滿所產生的挫敗感;相反,必須毫無疑問地確信所獲得的元素的組合是在用盡我們所掌握的所有可能性之後可以實現的,並且這一成就必須伴隨著自滿和個人對所取得成就的滿足(有時我們接受這種情況並學會忍受它,但我們沒有幸福感)。

當一個人千方百計,用盡一切手段去成為他想成為的人,去他想去的地方,去擁有和做他喜歡的事,而他沒有實現時,他應該感到滿足,甚至如果他還沒有達到目標. desired level; 不應該陷入對自己和所處環境的沮喪和低估,而應該享受獲得的地位,而不是為“應該是和不是”而後悔。最後,在這種情況下,最好問問自己: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去實現你想要和沒有的東西,而不是投入到享受和細細品味你已經擁有的美好事物,是否值得?

這篇文章僅供參考,我們無權做出診斷或推薦治療。我們邀請您去看心理醫生來治療您的特殊情況。

如果您想閱讀更多類似人與環境關係導致心理健康的文章,我們建議您進入我們的情緒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