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人類基本上都是自私的?許多人認為,自大狂的傾向很常見,甚至有可靠的科學基礎,但來自所有心理學、行為學、進化研究和神經科學的知識卻恰恰相反。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中,有一套豐富的生物傾向,有利於與人類同胞的聯繫,並驅使我們互相照顧。
這種包袱的範圍從哭泣到微笑,從身體接觸到親吻,從安慰的姿態到情緒反射,無論是最直接的傳染形式還是更進化的同理心形式。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發現一些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利他主義者的技巧。
什麼是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有很多定義,有時甚至相互矛盾。該術語源自拉丁語 alter,由社會學之父之一和實證主義創始人奧古斯特·孔德 (Auguste Comte) 於 1930 年代創造。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利他主義者的意義是「消除一切自私的慾望和自我中心,因為致力於他人利益的生活所要求」。
一般來說,利他主義表明了一個具有(道德)品質的人的態度和行為,對同胞的福祉感興趣,無論是在生存意義上,還是在生活質量方面,他自己物種的成員,甚至是其他物種的成員。
這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明顯的積極品質,因為它間接提高了他們的生存和福祉機會。如果應用於人類,它被認為是一種道德品質。
幫助我們的存在
了解利他主義的一種方法是幫助有困難的親戚或朋友:如果他生病了,就給他帶藥,在他太忙的時候去給他買東西,如果他沒有駕照,就陪他去體檢。然而,所有小事,只要堅持不懈和奉獻精神去做,就會讓我們變得更加無私。
我們都有想關掉手機、關閉世界的日子;然而,經常這樣做意味著當朋友和家人需要你的幫助時,你無法成為他們穩定的存在。想辦法在場並幫助周圍的人,並在需要時信任您。
傾聽他人的意見
這似乎微不足道,但當別人對我們說話時,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聽。無論是電話交談還是面對面交談,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因為思考自己的問題和承諾而分心。要成為一個無私的人,我們必須停下來,給任何想和我們說話的人時間:以參與式的方式傾聽也可以教會我們減少自私。
每天做出一個善意的舉動
要學會成為一個利他的人,一個有用的練習是每天做出有意義的手勢:在火車或公共汽車上給有困難的人讓座,保持門打開,讓老人進來,對一個在街上或公共場所看起來悲傷的人微笑。這些都是小舉動,不會花費任何經濟成本,但對接受者來說意義重大。
給需要的人一些東西
我們不一定是在談論金錢,但最重要的是時間和具體的幫助:無論是將不再習慣的衣服送給可能需要的人,還是在社區提供一頓飯,都可以給世界各地的其他人一點時間。
志願服務的形式確實有很多種,你沒有義務總是保證他們的存在,但當你能做到的時候這樣做,不僅有助於滿足我們的利他之愛,還可以讓那些不幸的人擁有更多的東西。
志願服務
大多數協會都樂於接受一次服務,但他們渴望有定期、持續的志願者可以依靠他們與客戶建立關係:在學校與孩子一起閱讀、帶老人去預約、翻譯醫療預約、指導難民家庭、 等等。志願服務的方式有無數種,因此請確定需求並確定您可以做些什麼來做出貢獻。
志願服務是實踐利他主義的最佳方式。當您免費提供時間和技能時,您得到的回報是為幫助社區盡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感到滿足。研究表明,志願服務可以增加幸福感並支持長壽。
為我們所愛的人製作一份意想不到的禮物
利他主義者的另一個特徵是自發性地贈送禮物。這是關於給朋友一個披薩,給她的妹妹一張電影票,給她的伴侶一本書,這些都是無私的姿態,特別是如果它們是在意想不到的時間做出的,而不是因為它們是特定派對的禮物。一份意想不到的禮物會給接受的人帶來喜悅,也給接受的人帶來喜悅!
學習一項技能並教授它
這個簡單的行動以可以持續數十年的方式將我們彼此聯繫在一起:這是利他主義的超能力。運動、彈性墊技巧、巧克力慕斯、寫作、歷史、園藝、科學、岩石採集、製作果醬、木工、做家庭維修工作、養雞、縫紉、家族歷史、舞蹈、書法等。什麼都可以。不要害怕學習新東西!
打開自己的視野
作為一個無私的人意味著有能力超越你的個人擔憂並同情他人,即使是那些你從未見過的人。如果你的問題和處境消耗了你,你就沒有時間或精力無私。對頭腦之外的世界有強烈的認識是減少自私和培養利他之愛的第一步。
想想別人的感受
同理心和成為一個無私的人是齊頭並進的。如果你了解一個人的感受,就更容易無私地與他相處;你甚至可以對從未見過的人產生共鳴。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如果你處於同樣的情況,你會有什麼感受?你希望被怎樣對待?
即使沒有人注意到也保持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的人不是因為他們期望得到認可而善良和慷慨,而是因為這是正確的事情,並且因為當你有可能這樣做時,幫助他人會讓人感覺很好。匿名捐贈是慷慨解囊的好方法,無需獲得任何回報。
以利他主義者為榜樣
做一個無私的人並不總是令人愉快的,通常值得將他人的需求置於自己的需求之上,但當你也必須滿足自己的需求時,通常很難為他人的利益行事。這就是為什麼擁有利他主義的模型會有很大幫助。
照顧好自己
如果你不給自己時間恢復能量,利他主義會付出高昂的情感代價。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關心別人的需求,並在需要休息時說“是”,那麼也許你需要退後一步,專注於自己。如果你的身體和情緒都不健康,你就不會足夠堅強,無法為他人“陪伴”,所以要確保你妥善照顧自己。
本文僅供參考,我們無權做出診斷或推薦治療方法。我們邀請您去找心理學家來治療您的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