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歸屬感?心理學中的歸屬感是什麼

什麼是歸屬感?心理學中的歸屬感是什麼

歸屬感是我們作為人類所能體驗到的最令人驚奇的事情之一:作為社會人,每當我們被我們所愛的人包圍時,我們往往會得到支持和靈感。這種渴望、陪伴和兄弟情誼的感覺是我們人類遺傳的一部分。

幾千年前,人類就知道,要想生存,就必須生活在部落中;由於人類天生就是為部落生活而生的,因此不可否認的是,當我們成為部落的一員時,我們可以處於最快樂和最充實的狀態。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將通過一些例子一起深入探討心理學中的歸屬感是什麼。

什麼是歸屬感?

歸屬感代表了人類的基本需求,是構建個人和社會身份的重要維度。事實上,如果不將我們的身份錨定在我們所屬的多個群體中,我們就無法想像。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屬於一個社會群體時,他們就會發生一個以認同為名的認知和動機過程。這個過程導致將自己視為群體的一員,依次出現歸屬感的情感方面,最後這個人從整個群體的評價中推斷出對自己的評價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系統心理學中歸屬感的意義

根據結構系統方法(Minuchin,1976),人類身份的體驗基於兩個要素:歸屬感和認同感。混合和分配這些成分的實驗室是家庭,或者任何替代它們的人。家庭被認為是身份的第一個矩陣,歸屬感是隨著孩子對家庭群體的適應以及他對家庭結構交易模型的挪用而形成的,這些模型在各種生活情境中往往被複製為關係圖式。

今天,米努欽的理論有點示意性:歸屬感是讓孩子(和成年人)感到安全的原因,雖然這是從情感參考的主要核心構建的,但它也在孩子發現自己生活的不同重要背景下重複出現。歸屬感成為任何人都試圖赦免的主要需求,以便擁有地震基礎(Bowlby,1989)和溫暖,使人們有信心能夠移動和表達自己。

社會心理學中的歸屬感概念

通過社會認同理論,Tajfel 和 Turner(1978;1981)將社會認同精確地定義為自我形象的一部分,這種自我形象源自於對社會群體的歸屬感,以及與這種歸屬感相關的價值和情感意義。根據塔伊費爾的說法,事實上,無論個人對自己的形象多麼豐富和複雜,它的某些方面都被認定為屬於某些群體或社會類別,將這些群體或類別所具有的社會內涵歸因於他們自己。

歸屬感在不同層面的認同概念的形成和維護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一方面,該小組為個人層面的評估和從人際角度選擇重要的他人提供了參考;另一方面,群體在身份的定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種身份源自於群體成員與其他群體之間共有特徵的比較,這代表了社會認同理論的本質。

歸屬感的功能和重要性

在群體層面,歸屬感主要有三個功能:

  1. 它在團隊中創造了凝聚力。歸屬感豐富了群體的內部生活,並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歸屬感,只要規範、價值觀和文化產生了有助於個人在自己群體行動中認可的認同形式,並有助於發展共同的超個人身份。
  2. 它定義了它相對於其他群體的限制。歸屬感創造了內部凝聚力的感覺和紐帶,劃定了將群體與環境和其他社會群體分開的界限。
  3. 它規範與外界的關係。群體的內部生活與外部的關係同樣重要。事實上,社會比較,即將自己的群體特徵與其他群體進行比較,是身份形成的直接來源。

歸屬感的例子

為了更好地理解它是什麼以及它如何影響歸屬感,讓我們看一個實際的例子。改變國家意味著文化的改變,因此也意味著我們歸屬感的轉變。當我們換國家時,我們可以感受到:

  • 屬於新國家和新社會群體。
  • 不屬於新國家和新社會群體。
  • 不屬於新的,但也不屬於原來的。

那些設法進入新環境的人認同新國家的模式、價值觀、共同目標、行為、規範和利益。他們也相對活躍,感覺與他人很親近。另一方面,那些不覺得自己不屬於新事物的人,或者既不屬於新事物也不屬於原有事物的人,常常感到被他人和整個社區忽視,他們沒有被認可,有時他們感到被拒絕。此外,它們沒有共享參考文化的許多方面。因此,歸屬感的反面是一種疏離感、自卑感和缺乏互惠感。

本文僅供參考,我們無權做出診斷或推薦治療方法。我們邀請您去找心理學家來治療您的具體情況。

心理術

心理術網站於 2016 年作為心理學學生的學習材料集合開始,由兩名心理學學生創建,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個人提供心理健康建議、工具和學術支援,擁有超過 5000 個訂閱者、1,000 多篇文章,已成為最受歡迎的心理資訊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