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類雖然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尚未成功地建立一個所有人相互和諧相處、與其他生物和諧相處的人類社會。有幾個問題籠罩了人類的思想並產生了限制感。這些感覺使我們無法實現眾生之間存在的根本統一,在整個歷史中造成了世界上的各種衝突、戰爭和不平衡。這就是人文主義方法起源的原因,它旨在使人類更好地了解自己,在自己的存在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如果您想了解有關人文主義、其定義、理論和特徵的一切,請繼續閱讀這篇文章,我們將向您解釋。
什麼是人文主義及其定義
本作品中提到了人文主義使用的一些技巧,重點是讓客戶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同時為自己在尋找生命意義的自由中承擔責任。還提到了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基本原則,以及一些批評,即其在某些領域的適當應用以及必須根據每個人的需要進行調整。
另一方面,新人文主義對所有限制我們智力的感受進行了詳盡的分析,並為我們提供了將智力從所有這些限制性感受中解放出來的要素。新人文主義或對所有受造物的熱愛崇拜是分析社會和衝突根源的工具,這可能是當今為更美好世界而努力的所有人和群體之間的哲學聯繫。這個理論的意識形態對那些走在精神道路上的人來說也是一種幫助。特別是對於那些同時為人類服務而自我實現的人。它提供的洞察力可以幫助我們保護我們生活在社會中為改善而努力的精神領悟的內在寶藏。
人本心理學背景
正如 Caparrós (1979) 所指出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識到心理學史上的人對他們的影響,每次都以不同的方式,將心理學簡化為一門簡單的自然科學。儘管如此,還是可以指出某些作者或取向以前已經發展起來,特別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要點。因此,弗朗茨·布倫塔諾批評了將心理學視為一門自然科學的機械論和還原論方法,並提出將意識視為一種有意行為而不是分子和被動內容的心理學研究。奧斯瓦爾德·庫爾佩(Oswald Kúlpe)認為,並非所有意識經驗都可以簡化為基本形式或用內容來解釋,威廉·迪爾泰(Wilhelm Dilthey)或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等作者反對心理學中的機制,建議關注意識和整個個體。然而,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採取一定的謹慎態度:事實上,一些當代人文主義者承認這些作者是他們的前輩,並且他們在著作中有效地保持了類似於現象學觀點的觀點,這並不授權我們談論他們的作品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造者的直接影響。
最近,格式塔心理學提出必須採用一種意識的臼齒方法,並與行為主義相反,堅持將意識經驗作為一個合法且有用的心理學領域進行研究。通過阿德勒的工作,精神分析隊伍中也有幾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例。霍尼和埃里克森。眾所周知,這些作者是正統的精神分析,因為人格在某種程度上是由心理治療的力量決定的。(卡平特羅,市長和扎爾比亞,1990 年)。人本主義心理學起源於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的美國,受到三種類型的影響:哲學、社會文化和適當的心理學。(岡薩雷斯,2006 年)。
它源於對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這兩種主流心理學的拒絕,因為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提供了非人化、還原論、機械論和確定論的人類願景(González,2006)。人本主義心理學將以「第三力」的形式呈現。這種類型的心理學呈現出多種多樣的語言,因此談論運動比談論學校更合適(Carpintero,Mayor 和 Zalbidea,1990)。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沮喪和動盪、原子威脅、冷戰和社會不滿等社會和文化因素。人文主義運動的根源是歐洲的威廉·詹姆斯、格式塔理論、阿德勒、榮格、霍尼、愛立信、奧爾波特、路德維希·賓斯旺格和梅達爾·博斯,他們在他們的作品中理解了人類,作為心理學的對象和方法,病理學及其治療與人文主義哲學傳統有關。
它也源於現象學的概念,格式塔的主要代表是胡塞爾、穆勒、斯坦普夫,它研究現象或直接經驗,因為它獨立於過去發生。格式塔方法將人類視為傾向於完成其存在的主體。 完形療法提出了 3 個具體任務來促進願望和需求的整合:
- 時事評估;在此時此地,我們用擱置的材料工作,而不是用過去或未來的幻覺來工作。
- 對經驗的認識和接受;處理感官和情感體驗,避免智力話語或解釋。
- 責任和誠信的評估;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無論它看起來多麼不合邏輯或極端。
目的是讓個人意識到此時此地。
人本心理學
人文主義一詞與將人類置於其興趣中心的哲學概念有關。哲學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尊嚴,儘管在不同形式的人文主義(基督教、社會主義、存在主義、科學等)中有不同的解釋。人文主義可以理解為對人類的某種概念,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方法。例如,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心理學中存在於一種方法中,人文主義被理解為一種方法,他拒絕所有專制主義和任何對經驗多樣性和自發性的否認,因此,他聲稱在描述真實的豐富性時具有靈活性,甚至以失去準確性為代價(Rossi,2008)。對於人文主義方法,將通過關注純粹的人類現象(例如愛、創造力或痛苦)來獲得有關人類的相關知識。為了指代心理學中的人本主義方法,使用了以下標題:人本主義心理學、存在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存在主義心理學。
人文主義方法關注的是開發人類潛力,並不滿足於其正常運作。總之,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了對成為人類的承諾,強調個人的整體性和獨特性,關注改善人類狀況,以及理解個人(Carpintero, Mayor, & Zalbidea, 1990)。
人本心理學的基本基礎
人本主義心理學與其說是一門學派,不如說是對人類和知識態度的反映。從人文主義方法中最突出的想法是:
- 重視個人、個人自由、自由意志、個人創造力和自發性。
- 重點放在有意識的體驗上。
- 重點放在與人性有關的一切上。
人文主義者希望強調心理健康和生活中所有積極的屬性,例如幸福、滿足、狂喜、善良、慷慨、感情等。此外,該運動的成員分享:
- 專注於這個人、他們的內在體驗、這個人賦予他們的經歷的意義以及由此帶來的自我存在的願望。
- 強調獨特且具體的人類特徵:決策、創造力、自我實現等。
- 在選擇要研究的問題時維持內在意義的標準,反對僅受客觀性價值啟發的價值。
- 致力於人類尊嚴的價值和對充分發展每個人內在潛力的興趣;當一個人發現自己以及與其他人和社會群體的關係時,他是核心。
對人本心理學發展的影響
根據 Martorell 和 Prieto (2006) 的說法,第三種力量或人本主義心理學受到心理學的影響,拒絕了出現時占主導地位的兩種影響,即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因為這兩種方法處理了願景。另一個影響是社會和文化因素,因為當時發生了各種事件,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沮喪和動盪、原子威脅、冷戰、社會不滿等。
人本主義心理學也受到人本主義哲學的影響,在歐洲對存在主義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直接影響。存在主義特別強調人們的存在、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自由。他的理論談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人類不能被簡化為任何實體,無論是理性動物、社會存在、心理實體還是生物實體。
雖然現象學是接近人類的最合適的方法,但它試圖發現他的經驗給他帶來了什麼,在觀察者沒有偏見或先入為主的理論的情況下接近意識的內容,它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中使用的理論之一,因為它只關注人,並允許他發展個人成長,讓他找到幸福。
人文主義理論的基本假設
人本主義心理學提供的關於人的一些基本假設是:
- 它不僅僅是其各個部分的總和。
- 它在人類環境中進行它的存在。
- 他有選擇的能力。
- 它的目的、評估經驗、創造力和對意義的理解都是有意的。
除了這些假設之外,該理論的支持者還具有四個基本特徵:
- 他們表現出特別渴望關注這個人、他們的內在體驗、這個人賦予他們的經歷的意義。
- 他們強調獨特的、具體的人類特徵,如創造力、自我實現、決策等。
- 在選擇要研究的問題時,它們保持內在意義的標準,而不是僅受客觀性價值啟發的價值。
- 他們致力於人類尊嚴,並對每個人固有潛力的充分發展感興趣,對他們來說,當他或她被發現時,以及與其他人和其他社會群體的關係,人是核心。
就他而言,Martorell 和 Prieto (2006) 中引用的 Allport 區分了心理學中的兩種取向,人們可以使用它們,第一個是強調個人經驗的表意,在單一情況下,另一個是對統計抽象感興趣的名詞,例如平均值或標準差。
人文主義的主要代表
其主要代表有:威廉·詹姆斯、戈登·奧爾波特、亞伯拉罕·馬斯洛、卡爾·羅傑斯、路德維希·賓斯旺格、梅達爾·博斯、羅洛·梅、維克多·弗蘭克爾、埃里克·弗洛姆、羅納德·萊恩。(卡平特羅,市長和扎爾比亞,1990 年)。
路德維希·賓斯萬格
他是胡塞爾的弟子,深受海德格爾的影響。他在治療中使用了海德格爾的範疇,試圖將人納入他的整體,而不僅僅是他的某些維度。對患者世界的理解和描述是其主要目標:為此,它將提出治療師和患者之間沒有偏見的人際交往。他批評弗洛伊德強調人類的生物學和機械論觀點:
- 他將人視為社會存在是不夠的。
- 他也沒有充分理解自我與自己的關係。
- 人類超越環境的人類活動(例如愛或創造力)也不是。
對賓斯旺格來說,理解人格的起點是人類感知事件意義的傾向,因此能夠超越具體情況。他對描述重要性的強調導致他的主要貢獻之一是描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世界”和存在的“受挫方式”。至於個體差異的分析,據了解,這些差異的範圍從真實(能夠通過決策影響自己的生活並在思想和行動上選擇未來)到墨守成規(認為自己在面對外力時毫無防備,被動,在決定某事時選擇過去)。沿著這些思路,存在主義精神病理學對包括缺乏意義的狀態表現出特別的興趣。梅達德·博斯 (Medard Boss) 是賓斯旺格的繼任者之一,也是存在主義療法的先驅,他描述了關於自我和世界的建構中不同的內容和有效性水平。
五月滾動
他是美國人文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批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在對待人方面的還原論,但他不想忽視弗洛伊德的工作。非教條主義的人文主義者:
- 他提倡心理治療的人文主義觀點,但批評一些人文主義作者所假設的人性消極因素被排除在外。
- 面對醫學協會試圖將心理治療視為醫學專業,他積極捍衛心理學家擔任心理治療師的權利,但譴責心理學在走向社會接受的過程中避免與人類困境的對抗。
梅心理學的一個中心概念:人的困境。它起源於後者將自己同時視為主體和客體的能力。這兩種體驗自我的模式對於心理學、心理治療和實現有意義的生活都是必要的。當患者思考一般行為模式和原則時,心理治療師交替和補充將患者視為客體的觀點,以及當他對自己的痛苦感到同情並通過他的眼睛看世界時,他將患者視為主體。他拒絕將人類視為“純粹自由”或“純粹確定”的兩種選擇,認為兩者都涉及拒絕接受人的困境。他將焦慮、愛和權力的存在主義體驗作為治療背景下的基礎。
亞伯拉罕·馬斯洛
他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與其他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分享了對人類經驗多樣性開放的整體系統的建議,因此,拒絕使用單一方法來研究這種多樣性。他建議將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整合到更廣泛的系統中。他對人類傑出的人非常感興趣,這使他對人類產生了一種願景,展示了他可以成為什麼,以及他可以遇到什麼挫折。馬斯洛心理學的中心概念是自我實現,被理解為成長傾向的頂峰,馬斯洛將其定義為獲得逐漸更高的需求的滿足,以及與此一起,滿足基於他自己的分析和價值觀構建世界的需要。
馬斯洛建立了他的需求層次,這是他最著名的貢獻,在他的金字塔中以層次的方式定義了個人的基本需求,將最基本或最簡單的需求放在金字塔的底部,將最相關或最基本的需求放在金字塔的頂部,當需求得到滿足或實現時,會出現更高或更好水平的其他需求。在最後階段,他遇到了“自我實現”,這只不過是一種完全幸福或和諧的層次。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通常被描述為由五個層次組成的金字塔:前四個層次可以分為“赤字需求”;他稱更高層次為“自我實現”、“成長動機”或“需要成為”。“不同之處在於,雖然赤字需求可以得到滿足,但需求卻是一種持續的推動力。”這種等級制度的基本思想是,只有當金字塔的較低需求得到滿足時,最高的需求才會佔據我們的注意力。增長的力量導致等級制度的向上運動,而倒退的力量則將霸道的需求推低等級制度。
他拒絕了基於單一行為決定因素的動機理論,提出了一種將多個決定因素分層組織為以下級別的理論,我們將在以下部分中看到。
生理需求
它們是保持健康的基礎,例如呼吸、喝水、飲食平衡體溫、睡眠、休息、消除廢物。
安全和安保需求
這些是感到安全和有保障的需求:人身安全、健康、就業、收入、資源、士氣、家庭和私有財產。
隸屬關係和感情需求
它們與個人的情感發展有關,它們是交往、參與和接受的需求。其中包括:友誼、陪伴、感情和愛情。
尊重需求
馬斯洛描述了兩種類型的尊重需求,一種是高的,一種是低的。高尊重涉及對自尊的需求,包括自信、能力、掌握、成就、獨立和自由等感受。低尊重涉及對他人的尊重:對關注、欣賞、認可、聲譽、地位、尊嚴、名譽、榮耀,甚至支配的需求。這些需求的核心體現在自卑和自卑感上。
自我實現或自我實現
最後一個層次有些不同,馬斯洛用了幾個術語來指代它:“成長動機”、“需要成為”和“自我實現”。
它們是最高的需求,它們處於等級制度的頂端,通過它們的滿足,通過一項活動的潛在發展找到了生命的意義。當所有先前的層次都達到並完成時,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這樣。
導致自我實現的過程最終形成馬斯洛所說的“巔峰體驗”,當一個人達到人類的高度時,就會感受到這種體驗,此時此地“迷失在當下”,並意識到應該存在的東西“迷失在當下”。馬斯洛確定了治愈、自我實現和創造力。這些經驗是完全自然和可研究的,並教會我們成熟、進化和健康的人類功能。
當自我實現的過程被打斷時,就會出現令人沮喪、補償性或神經質的反應,行為集中在迴避上,從而阻止自主發展。馬斯洛提出了一種病理學概念,將存在價值的剝奪與某些改變的出現聯繫起來,他稱之為元病理學,他將其理解為人類的減少。
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了一群他認為符合這些標準的歷史人物:亞伯拉罕·林肯、托馬斯·傑斐遜、聖雄甘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埃莉諾·羅斯福、威廉·詹姆斯等。
馬斯洛從他們的傳記、著作和活動中推斷出許多類似的品質;他認為他們是人:
- 他們專注於現實,知道如何區分虛假或虛構與真實和真實。
- 他們以問題為中心,憑藉自己的解決方案來面對問題。
- 對意義和目的有不同的感知。
在他們與他人的關係中,他們是人:
- 需要隱私,在這種情況下感覺很舒服。
- 獨立於主流文化和環境,更多地依賴自己的經驗和判斷。
- 抵制文化化,因為他們不易受到社會壓力的影響。
- 他們是不墨守成規的人。
- 具有非敵意的幽默感,更喜歡關於自己或人類狀況的笑話。
- 很好地接受自己和他人,而不是自命不凡或做作。
- 欣賞的新鮮感、創意、創造性和原創性。
- 傾向於比其他人更強烈地體驗體驗。
元需求和元病理
馬斯洛還以不同的方式解決了自我實現的問題,談到了衝動的需求,並評論了幸福需要什麼:真、善、美、統一、正直和超越對立面、活力、獨特性、完美和必要性、滿足感、正義和秩序、簡單、環境豐富性、力量、嬉戲、自給自足和尋找意義。
當自我實現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出現元病理,其列表是互補的,並且與元需求一樣廣泛。然後出現一定程度的憤世嫉俗、不滿、抑鬱、情緒障礙和疏遠。
馬斯洛理論的基本原理
- 只有未滿足的需求會影響人們的行為,但滿足的需求不會產生任何行為。
- 生理需求是與生俱來的,其餘的需求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的。
- 當一個人設法控制自己的基本需求時,高階需求逐漸出現;並非所有人都感到自我實現的需求,因為這是一種個人的征服。
- 最高的需求不會在較低的需求得到滿足的程度上出現。它們可能是伴隨的,但基本的需求將比較高的需求占主導地位。
- 基本需求需要相對較短的激勵週期才能得到滿足,而更高的需求需要更長的週期。
卡爾·羅傑斯
美國歷史上頗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他與亞伯拉罕·馬斯洛一起創立了人本主義的心理學方法。他的治療方法,以客戶為中心的治療,或非指導性治療,基於一個中心假設,即個人擁有自我理解和改變自我概念、態度和自我導向行為的手段(Pezzano,2001)。治療師必須提供一種有利的心理態度氛圍,以便患者能夠利用這些手段。以客戶為中心的治療的兩個主要特點是:
- 對客戶(患者)本人的徹底信任。
- 拒絕治療師的指導作用。
對羅傑斯來說,人類生來就有實現這一目標的傾向,如果童年沒有破壞它,可以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對新體驗持開放態度,反思,自發性,重視他人和自己。適應不良的人會有相反的特徵:封閉、僵化和蔑視自己和他人。羅傑斯堅持治療師的態度和品質對於治療成功的重要性:三個主要因素是同理心、真實性和一致性。與馬斯洛的不同之處在於,他認為他的自我實現過程是持續的。羅傑斯堅持認為,教養,尤其是母親的角色是實現成人人格的基本因素。
1942 年,在他的諮詢和心理治療中,他為以客戶為中心的治療奠定了基礎,這是人本主義心理學運動的基石(Pezzano,2001)。羅傑斯的心理治療側重於他稱之為客戶而不是耐心的人,因為他在改善生活的過程中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和負責任的,必須有意識地、理性地決定出了什麼問題以及他應該做什麼。治療師就像一個知己或輔導員,以理解的態度,平等地傾聽和鼓勵,理解他。治療師必須具備的這種態度稱為「相遇」。
他是非指導性治療(也稱為以客戶為中心的治療)開發的參與者和重要管理者,他將其更名為以人為本的治療。這個有趣的理論以其首字母縮略詞 PCA“以人為本的方法”(Pezzano,2001 年)而聞名。他的理論不僅涵蓋治療師和客戶之間的互動,也適用於所有人類的相互關係。羅傑療法與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阿爾伯特·班杜拉的弗洛伊德心理和社會觀點形成鮮明對比,因為優先使用同理心來實現客戶和治療師之間,或者進而實現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的溝通過程。
以人為本的方法
卡爾·羅傑離開了被動治療師的冷酷僵化治療師的角色,並獲得了很好的成果,通過這種實踐,他找到了促進人類發展所必需的態度,這些是:
- 與他人一致:這是指這個人在與客戶相處時必須盡可能少地否認他們正在經歷的事情,有必要意識到這種關係中發生了什麼,不要採取防禦態度,嘗試與自己接觸,以便能夠表達自己,當他們認為這對正在完成的工作或對他們的患者很重要時。羅傑提出,專業人士對他的客戶採取的這種態度將促進他的工作,以便患者也能意識到自己的經歷。
- 他提出的另一種態度是積極考慮:它指的是擺脫評判,考慮那些會隨著對他人的更多了解而增加的人,當患者設法獲得這種接受時,他也能夠意識到他有信任和信念,從而設法自由地做他自己。
- 最後是同理心:我們談論的是有能力真正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以對方真實看到的方式想像世界,同時又不失去自己的品質。
這些態度有雙重目標,一方面創造一個促進成長的環境,另一方面教導對方對自己也一樣,即同理心、接受和與自己一致。如果這種學習能夠實現,它將能夠更加流動和發展;因為羅傑斯處理的可能性是,我們的成長已經停止了,因為我們不得不成為我們不是的樣子;我們不得不將滿足我們需求的自然傾向轉移到滿足和滿足他人的需求上。
根據卡爾斯·羅傑斯以客戶為中心的療法,當患者感到被治療師理解和接受時,他或她就會發生變化,這就是為什麼所有人本主義療法都是基於給予人類他或她所擁有的價值以及他或她所需的關注和同理心。其中一些變化是:
- 他表現出一種放鬆的感覺,如果以前他認為它們是遙遠的東西,那麼現在他將它們變成自己的,或者將它們視為自己的,最後是不斷變化的流動。
- 他改變了自己的體驗方式,從遠離他存在的第一次體驗,他接受它作為有意義的東西,在過程結束時,患者感到自由並受到他的經歷的指導。
- 它從不連貫到連貫,從對矛盾的無知到理解和迴避它們。
- 與他們的問題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從否認到接受他們的責任再到接受。
- 她改變了與他人相處的方式,她意識到自己以前避免與人相處的方式,現在她尋求建立親密關係並對他們敞開心扉。
- 從以前專注於過去,到現在患者專注於現在。
羅傑斯的人格理論
系列開頭的命題與治療師的經驗最遠,因此最可疑,而那些出現在結尾的命題則越來越接近我們經驗的中心。羅傑斯想了解並描述患者在感到被治療師理解和接受時所經歷的變化:
- 感覺有一種放鬆:從將它們視為遙遠的東西,它們被認識為自己的,最後,它們被認為是不斷變化的流動。
- 體驗方式的改變:從他第一次體驗他的經歷的距離開始,他開始接受它作為有意義的東西,在這個過程結束時,患者感到自由並受到他的經歷的指導。
- 我們從不連貫到連貫:從對矛盾的無知到理解它們並避免它們。
- 他與問題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從他的否認到意識到對自己負責,通過他的接受。
- 這也改變了他們與他人相處的方式:從迴避到尋求親密關係和開放的性格
人本主義-存在主義心理學的提議
根據上面引用的作者的說法,這個理論有幾個建議,其中一個是由路德維希·賓斯旺格提出的,他試圖將人納入他的整體,而不僅僅是在某些維度上。患者理解和描述他的世界的方式是他的主要目標,因此他提出了治療師和患者之間沒有偏見的人際交往。對他來說,理解人格的起點是人類感知事件意義的傾向,因此它能夠在具體情況下超越。他將其用於治療,稱為 Daseinanalyse 或 Being-in-the-World Analysis,其基礎如下:
- 精神病理學障礙代表了存在世界的改變。
- 存在於世界有一個結構,因此可以研究、描述和糾正。
- 心理治療旨在了解人的存在主義項目。
- 最後,它尋求幫助假設自己的全部經驗,發現對齊的形式和區域,重新獲得自我佔有和自我決定。
這些想法目前影響著我們這個時代的存在主義療法類型,它基於這樣一種考慮,即真實的意義是人們為自己構建的意義,並建議人們通過決策過程構建這種意義。兩種基本的決策模式是選擇未來或選擇過去。
對於發展的可能性,選擇未來是最合適的,因為它有利於成長和自我實現。對過去的選擇阻礙了成長,因為它將主題限制在經驗上已經知道的事物上。
另一個影響人文主義技術發展的人是 Martorell 和 Prieto (2006) 中引用的 Rollo May,他的心理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人的困境,它起源於人作為主體和客體的感覺的能力。兩者都是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基礎,因為心理治療師在思考行為的一般模式和原則時交替和補充患者作為客體的願景,以及當患者對自己的痛苦感到同情並通過他的眼睛看世界時,他作為一個主體。
作者提出了存在主義療法的一些特徵:
- 他指出,存在主義療法的目標是提高來訪者對自己存在的認識,並以此方式幫助他或她體驗自己的真實存在。
- 使用的技術必須是從屬的,遵循認知,也就是說,它必須靈活並適應客戶的需求。
- 治療師和來訪者都是維持關係的兩個人,也就是說,治療師不解釋事實,而是在與來訪者的關係中表現出來。
- 心理活力不被認為是人類的共同點,他建議強調從客戶的生活背景中得出的動態的特殊意義。治療師並不總是知道它是什麼或是什麼激勵了客戶,客戶必須採取的態度,而不是應用一種技術,包括以關注和尊重的態度傾聽他的病人。
- 治療師試圖分析他自己和他的客戶的所有行為形式,這些行為形式會阻止兩人之間的真正相遇。
- 他非常重視承諾,根據這種理論,承諾才是真正的生存方式。
另一種使用的技術是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的技術,通過他的需求金字塔,他闡述了人類需求的層次結構,並談到了必須滿足的最基本的需求,以便人類能夠關注最複雜的,從而達到自我實現。筆者使用最多的概念是自我實現,被理解為成長趨勢的頂峰。根據馬托雷爾和普列托(2006)中引用的馬斯洛的說法,最後一種需求的過程達到頂峰,根據作者的說法,當人達到作為人類和此時此地的存在的配額時,就會感受到這種體驗,可以說是失去當下,意識到應該存在的就是。
人本主義療法與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方法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我們可以觀察到,根據 López (2009) 的說法,第三力給出了對人類的廣泛定義。對精神病患者的研究很有價值,但還不夠;對動物進行的也很有價值,儘管它並不令人滿意;對普通人進行的事情本身並不能解決問題。因此羅傑斯以客戶為中心的治療。人本主義方法非常重視對人及其感受、慾望、希望、願望的研究,而對於其他方法來說,這些感覺、慾望、希望和願望被認為是主觀的和不重要的,例如僅基於個人行為的行為理論或認為患者是精神障礙受害者的精神分析。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
在存在主義人文主義心理治療中,人類存在是感興趣的,對此的責任成為中心主題。人被認為是一個綜合的、負責任的主體,他的行為自由被定義。所有這些都導致他做出持續的決策,這讓他做出承諾並承擔責任。存在主義將人明確定義為能夠自我實現和超越的存在。
每個治療師都是存在主義者,只要他或她可以在患者現實中向患者學習,並且能夠提供理解。將存在主義理解為一種基本哲學,可以維持和加強治療行動,並為其提供認識論基礎。
亨德里克·魯滕貝克 (Hendrik Ruitenbeek) 是一位對存在主義感興趣的美國作家,他關注分析存在主義作為哲學和心理治療之間的接觸。他在存在主義哲學中發現了一系列原則,這些原則使得對處於危機中的人(心理治療的對象)的臨床材料進行廣泛的解釋成為可能。
馮·格布薩特爾則認為,心理治療的危機源於它與神經質需求狀態的接觸,這指的是人類最初的危機,“在於他的存在關係的區別,即存在是為的或存在的,儘管如此。這種矛盾滲透到他基本意志的撕裂中,繼續癱瘓空虛的局面,並使自我與超驗者、與其他人、世界和他自己的關係變得不現實”(Gebsattel in González,2006:190)。
根據存在主義,我們將心理治療理解為一場危機。人不斷處於危機之中,這是他將自己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置於危險之中的地方。
新人文主義
在現代性的危機和真正的後現代主義強加給當代人的精神狀況的痛苦下,一種新的人文主義概念正在形成:一種新的人文主義,在人類超然的努力中恢復人類,以解開他的本性和他所處的環境的奧秘。對現實的新認識向我們表明,限制人類理解的極限是理性本身,即邏輯的、有限的和脆弱的譫妄,它因將理性置於現實之上而變得瘋狂。人類歷史不僅是理性征服的結果,也是理性所產生的盲目和錯誤的結果。
代表後理性主義的新意識尋求拯救理性,在接受不確定性、多維性、矛盾性、混亂,即複雜性的基礎上。這使得莫林所說的“新聯盟”成為可能,即著眼於客觀性的科學知識(基於驗證、觀察、“證偽”)和哲學知識(僅基於反身性)之間的聯盟,後者試圖闡明知識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係。
人類通過主觀的態度和客觀的調整達到奉獻的頂峰。並解釋奉獻是如何通過各種心靈表達來發展的。現在我們必須清楚地理解它們,內省方面(主觀方法)和外向方面(客觀契合)。這些對每個人來說都應該非常清楚。人類內在的心靈運動,他們的存在知識,完全是有節奏的。在外部世界、外部存在中發生的事情的一部分是根據內部的心理節奏進行調整的。
當外在的身體節奏和心理節奏不匹配時,你會感到痛苦,你會在個人生活中經歷過,有時你在某些人的陪伴下會感到非常不舒服,但你和另一個群體在一起卻感覺很舒服。當他們在外部世界的運動節奏,他們生活方式的節奏,適應他們內在的心理節奏時,他們會感到輕鬆,但當這些節奏不對應時,他們會感到不舒服。對於外部世界的進步,應該有明確的指導方針,明確而整合良好的哲學基礎。社會往往缺乏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在社交生活中往往會失去平衡。當智力發達的人接觸到一個不相容的環境時,他們發現很難適應。
當今人類無疑在智力上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但在外部世界卻缺乏調整。這就是為什麼今天受過教育的人正在增加患有精神障礙的瘋子數量,因為內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速度沒有調整。不僅速度調整不好,節奏調整也不好;這意味著,內在的心理節奏的模型與客觀世界相對應的外在物理節奏完全不同。顯然,衝擊是不可避免的,這種衝擊的影響在精神層面上比在物質領域感受到的要大得多。結果,人類失去了心理上的調整。世界上已經提出了許多理論。有些人主要關心精神世界,而對精神世界的理性完全不感興趣。不幸的是,其中許多理論已被扔進歷史的垃圾箱。有一些理論也對心靈位面表現出了一些興趣,但它們無法發展社會的心理平衡,也被人們拒絕。其中一些與物質世界相關的哲學似乎非常精緻,但它們與客觀世界的嚴酷現實並不協調。這些哲學在理論的夢鄉裡是相當令人滿意的,但它們與地球的實用性沒有任何關係。
其他聽起來更悅耳的理論則大聲談論人類平等;但在應用它們時,人們發現它們是無效的,因為這些哲學的基本原則與世界的基本現實背道而馳。“多樣性是自然法則;永遠不會有統一。世界充滿了多樣性,形狀和顏色五花八門,表情多樣多樣。人們永遠不應該忘記它。有時這些理論的表面展示會讓觀察者的眼睛眼花繚亂,但實際上它們並不包含活力。然而,活力是人類存在的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詞。失去活力的,就像一口死水井。在沒有流動的情況下,水池會充滿雜草,對健康造成危害。最好用泥土填滿這些池塘。過去的許多哲學都為人類提供了這種負面服務。
虔誠的感覺是人類最高、最有價值的感覺。在“多樣性是自然法則;人心永遠不會有統一」。這種奉獻的元素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必須得到極其謹慎的保護。因為它是如此溫柔的內在價值,為了保護它免受物質主義的衝擊,就必須在它周圍築起一道保護柵欄,就像一棵嬌嫩的植物周圍有一道鐵絲網。現在的問題是:什麼是防護圍欄?它是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建立正確和諧的正確哲學,是為社會進步提供靈感的源泉。
對其他人類生命悸動流動的興趣將人們帶入了人文主義的領域,使他們成為人文主義者。現在,如果同樣的人類情感延伸到包括這個宇宙中的所有生物,那麼也只有這樣,人類的存在才能說達到了最終的圓滿。在這個將內在之愛擴展到所有受造物的過程中,將產生另一種人類的感覺,它延伸到這個宇宙中的每一個受造物,然後,也只有這樣,人類的存在才能說達到了最終的圓滿。在將內在的愛擴展到其他生物的過程中,人類背後會產生另一種感覺,使他向各個方向振動,觸動所有生物內心最深處的角落,並引導所有人進入至高無上的極樂的最後階段。
新人文主義的主要代表
赫爾巴特
赫爾巴特的心理學雖然基於上述先驗基礎,但代表了聯想主義最完整、最有機的表達之一,並預見了十九世紀下半葉將出現的心理科學。
他的形而上學的原子多元主義被投射到個人的心理生活中,顯而易見,表徵的多樣性只能從簡單存在的原始運動中產生。簡單的表徵(聲音、顏色等)就像簡單實體的自我保存行為一樣基本且缺乏內在關係。
靈魂不是心理學的正確對象,因為它也是一個簡單且不變的現實。心理學的對象是自我保護的行為或靈魂的表徵,只要它們是實際的或持久的記憶。表徵具有動態特徵:「在靈魂中相互滲透,靈魂是一體的,只要它們是對立的,它們就會相互排斥,只要它們不是對立的,它們就會以一種共同的力量結合在一起。」
根據赫爾巴特的說法,人格最佳組織的理論是美學,它既包含美麗的藝術,也包含道德。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到席勒式美麗靈魂思想的衍生,儘管在上述表徵機制的意義上闡述了它。事實上,審美體驗取決於力表徵所實現的堅固性、延伸性和和諧性,這些力表徵基本上是對立的,構成了自我。道德觀念指的是這些相同的特徵,如下:內在自由、完美、仁慈、權利和公平。最基本的是第一個,其他的則代表了實現它的必要條件。
對赫爾巴特來說,孩子們並不是真正的自由,因為他們還沒有獲得一種性格,即在主導的表徵群體中獲得真正的堅固性。另一方面,角色本身,即成人自我,很容易破裂或分裂,就像在人格分裂的情況下發生的那樣,即在某些形式的癡呆症中。
美德學說是指行為符合五德思想,以政治學和教育學為主要分支。政治本質上是指權利的概念;教育學包含五種思想,但強調完美。
拉斯
拉斯和他的合作者在一本名為《價值觀與教學》的書中提出了價值觀澄清的替代方案,該書解釋了這種技術的組成,提高了人們對該主題的興趣。澄清的提議與以前灌輸或灌輸人類價值觀的技術相反,其思想是年輕人不應該被灌輸,而是個人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價值觀,無論它們是什麼,因此,他否認有比別人更好的價值觀,但一切都取決於每個人所擁有的價值觀等級。
其他追隨者,如 Howe, LW (1977) 和 Kirschenbaum, H. (1982),在這方面對 Raths, LE (1967) 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因為他們將這種方法與 Rogers, CR (1978) 認為促進人類發展所必需的一些態度聯繫起來,例如:真實性、接受度和同理心。
這種方法的貢獻之一是讓人們清楚地識別他或她擁有的價值觀和他或她想要擁有的價值觀,以及為價值觀教育制定的眾多策略。Pascual, A. 指出,“價值觀的澄清是輔導員或教師有意識和系統的行動,旨在刺激學生的評估過程,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價值觀到底是什麼,從而對他們感到責任和承諾”。其目的是引發學生的反思,尋找他們在價值觀領域中考慮和渴望的東西。無論如何,多虧了一位或另一位作者,價值觀的澄清得到了廣泛傳播,並在包括西班牙在內的不同國家的許多學校中使用。
如果我們深入研究價值觀澄清的起源,眾所周知,在過去的時代,社會文化進步比人格的培養、人性化更重要。如今,情況發生了變化,價值觀教育已成為任何學科都需要考慮的基本支柱。
根據 Pascual, A. (1988) 的說法,有必要有基本的指導,使我們能夠致力於文化中的那些價值觀。避免灌輸並促進自主和反思至關重要。有必要尋找一個互動主義模型來發現人的所有可能性,即使是那些未被發現的可能性。
價值觀澄清方法已在整個學校世界中廣泛傳播,幫助學生確定他們所生活的價值觀和他們想要生活的價值觀。通過這種方式,根據 Quintana Cabanas, JA (1998:293) 的說法,價值觀澄清方法旨在“幫助學生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觀,澄清自己,從而將它們構成個人目標,能夠肯定它們並將其轉化為作品”。
每天都有更多的人不清楚自己要去哪裡,他們活得沒有方向或意義,他們沒有很積極的動力,很難讓他們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尺度。價值觀澄清應該為他們提供一個程序,使他們能夠分析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闡明定義的價值觀,並按照這些價值觀行事。
但很明顯,這個評估過程遵循不同的時刻或階段,具體取決於作者。根據 Raths, L. (1967:33) 的理論,他被認為是他那個時代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也是製定這種澄清策略的先驅,我們接受價值觀的過程決定了在這種方法中要遵循的步驟。對於作者來說,價值形成的過程由三個時刻組成,每個時刻都包括幾個條件或特殊性:
1. 價值觀的選擇:在考慮其後果後,在幾種替代方案中自由做出。
2. 價值觀的估計:欣賞並享受所做的選擇,願意公開肯定它。
3. 根據這些價值觀採取行動:根據我們選擇的價值觀行事,並在我們的生活中反覆這樣做。
歸咎於筆者的最大問題是,七個子流程似乎不足以理解評估過程。這就是為什麼 Kirschenbaum, H. (1982:19) 闡述了一個更廣泛的概念:“這是一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我們增加了可能性,無論是我們的一般生活方式還是特別是某些決定,它們首先對我們具有積極價值,其次,它們在社會背景下具有建設性”。
Kirschenbaum認為估值過程涉及五個相關維度,不能將其識別為階段,而是過程,如下所述:
- 思考:通過鼓勵批判性思維(Raths, LE 1967)、道德推理(Kohlberg, L. 1986)等方式幫助學生學習思考。
- 感覺:澄清我們欣賞或渴望什麼。幫助年輕人強化自我概念並管理自己的感受。
- 選擇:選擇替代方案並考慮後果。有必要設定目標、收集可用數據、選擇替代方案並考慮決策的後果。在做出決定或選擇替代方案時,我們可以自由地這樣做,確定主觀決定的後果,我們認為最好的決定;或規劃不同的策略,幫助我增加實現這些目標的可能性。
- 溝通:價值觀的演變要歸功於社交互動的過程。要發出清晰的信息,積極傾聽對方想說的話等。
- 行動:反覆且持續地採取行動以實現我們的目標,幫助個人在生活中獲得積極的意義,並在行動領域巧妙地行動以實現個人和社會利益。
一旦階段以這種方式構建,Pascual, A. (1995:16) 認為“估值的發展使人們能夠從他們的責任和自由中做出選擇,這是對價值觀的道德承諾的基礎”。
評估和討論過程
估值流程
通過評估過程,我們了解一個人掌握和內化價值觀必須遵循的步驟,並且這個評估發展過程達到頂峰並轉移到個人的行為中。簡而言之,他將價值觀的尺度變成了自己的。通過這種方式,Hernando, Mª.A. (1997:85) 認為有必要“使用一種方法,讓人們接觸自己的經驗,以便他們意識到自己對價值觀和選擇的態度”。Pascual, A. (1988) 認為估值的重點是人本身。智力和情感是他們發展的基礎,但價值觀的世界幫助他們發展和成長。
討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告訴我們,其建議缺乏實證驗證。羅傑斯本人堅持認為需要將心理治療與錄音或使用測試等客觀技術結合起來。
以及過度為主觀性辯護和拒絕實驗主義。缺乏基本人文概念和假設的操作定義,這使得他們的研究變得困難。過度強調對人類的積極和樂觀的看法,尤其是在北美作家中。
當提出人本主義心理學時:有少數心理學家宣稱自己是人文主義者;此外,該理論的一些原則在教育等領域或研究中對治療師與客戶關係對治療結果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根據曼弗雷德·馬克斯-尼夫(Manfred Max-Neef)在《人類規模的發展》(Development on a Human Scale)一書中的說法,以及保羅·艾金斯(Paul Ekins)在《無限財富》(Unlimited Riches, Gaia Atlas of the Green Economy)中的說法,馬斯洛的概念被認為使社會「金字塔式」合法化。如果需求是等級分級的、無限的,那麼社會也將「自然地」被配置為一個金字塔,只有高層才能獲得越來越多的東西,但代價是維持一個更廣泛、更被剝奪、越方便的基礎。這與馬克斯-尼夫將需求視為有限組成部分的矩陣(9 四種實現形式:生存、保護、情感、理解、參與、創造、娛樂、身份和自由,通過存在、擁有、做和關係)形成鮮明對比。
最常見的批評是關於他的方法論,因為他選擇了少數他認為自我實現的人物,並在閱讀他們的傳記或與他們交談後得出了關於什麼是自我實現的結論。
儘管馬斯洛的理論被視為對先前人格和動機理論的改進,但「自我實現」等概念有些模糊。因此,馬斯洛理論的可操作性很複雜。
有一些例子表明,人們具有自我實現的特質,但他們的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許多最優秀的藝術家都遭受貧困、貧窮的教養、神經症和抑鬱症的困擾。然而,一些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對自我實現和趨向於更高水平的滿足感有充分的興趣。
最後的批評是,認為私有財產的安全比擁有家庭或道德更重要,例如:南美洲、非洲或亞洲的大多數當地人沒有財產,可以滿足他們的其餘需求。
根據羅傑斯的說法,人文技術適用於所有類型的人,但是現在我們可以意識到,在某些問題中,這個過程可能會變得相當漫長,並且對其他人的有效結果可能是正確的方法,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作者談論心理學家採用不拘一格的方法,充分利用每種理論並研究適當的方法的原因給每個患者。
眾所周知,自我實現是每個人所特有的,如果不確定是否所有人都有滿足這種需求的本能,這是因為人文主義有一個主觀部分,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找到生命的意義。 我們無法衡量它,即使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感覺也會發生變化,我們陷入了另一個概念,即自我實現,在這個概念中,一個人可以達到自我實現,然後更新自己,繼續走那一步,而不是失去它。
關於人文主義的結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值得稱讚的是捍衛主觀性、經驗或意義建構等概念,它以更具體的方式明顯影響了北美社會的信仰,例如強調了羅傑斯的建議對治療師和教育者態度重要性的影響,不是作為充分條件,而是至少作為必要條件。
這種方法為傳統的精神分析治療形式提供了另一種選擇,並在此過程中提供了關於自決的另一種視角,並且是尋求發展一個人的人類潛力而不是生物本能的內部過程。進化和成長中的人取代了個人歷史的受害者。選擇的自由取代了機械決定的一組行為。
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客戶這個詞暗示了一個重要的方面,從而在醫生要求選擇權、平等和自由的背景下取代了被動患者的角色。需要指出的是,輔導員必須採取與客戶相似的態度,因為在這種關係中,雙方必須處於相同的條件並且沒有偏見,為客戶提供成長的必要條件,從而可以對他的態度和自由負責。
治療師的角色不太積極,需要的培訓較少,但這種方法,即人文主義、以客戶為中心的立場,已經產生了整整一代的偽療法,他們的缺乏培訓無法用熱情和真實性來彌補。
一個主要貢獻是對研究的重視,因為他負責第一個集中精力進行治療過程的研究,並且是第一個在治療過程中使用記錄來研究其效率的過程的人。羅傑斯在開啟治療的人中,將其作為研究對象;這就是這種療法的有效性,但絕不比任何其他心理治療更有效。
本文僅供參考,我們無權做出診斷或推薦治療方法。我們邀請您去找心理學家來治療您的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