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通常被描述為一種愉快的情緒;對許多人來說,它對應於共同的善良和情感敏感,對應於溫柔和體貼他人。但同理心遠不止於此:它是一種能夠改變我們生活,同時產生實質性社會變革的理想。同理心可以帶來人際關係的革命。但同理心是後天習得的嗎?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一起發現同理心的發展、它是什麼、它的階段以及如何解決它。我們將通過例子了解心理學中的同理心是什麼,以及同理心如何在兒童中發展。
同理心的發展及其重要性是什麼
同理心一詞源自希臘語“同理心”,意思是積極體驗另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但它是在十九世紀末由具象藝術和美學問題學者羅伯特·維舍爾(Robert Vischer)提出的,他談到了“同意”的“內在感覺”。
在目前的使用中,同理心一詞已經獲得了一系列含義和特徵:
- 在一般心理學中,同理心是立即理解他人情緒狀況的能力。
- 同理心是指將自己置於他人的位置,從你的內在參考框架來看待他們。
- 同理心涉及忍受焦慮和接受他人經歷的能力。
- 同理心誕生於兩個人之間互動的框架中。
- 同理心是“對他人的感覺”,與同情不同,同情是“與他人的感覺”。
- 在同理心中,情感過程和認知過程共存,相互影響。
- 移情準確性是理解他人真實感受或想法的能力。
此外,必須說同理心具有生物學基礎,即自發流的過程,這是所有生物體的基礎,包括接收和傳遞感官、視覺、聽覺和化學信息的先天機制。在共情的過程中,其實是涉及杏仁核及其在視覺皮層的聯想區域。
在下面的文章中,您將發現自信和同理心之間的區別,這兩個術語經常被混淆。
為什麼同理心的發展很重要?同理心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真正的個人和溝通能力,它可以讓您與與您相關的人保持一致。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溝通工具:以同理心的態度,可以捕捉到對方非語言所說或表現出的最深層含義。因此,同理心的可用性使我們能夠建立一種在同類中獨一無二的親密互惠關係。
同理心何時以及如何發展
發展中的同理心是一種複雜的現象,涉及他們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發展的不同方面。在其最進化的形式中,它是學習過程、社會化經驗和社交互動的結果。
- 要體驗同理心,孩子必須知道如何將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但從我們的第一口氣開始,我們就開始了解同理心,同理心隨著大腦的發展而成熟。
- 今天,人們相信,當孩子到達生命的第一年時,他或她會意識到其他人也有與他或她一樣的感受,儘管他或她通常沒有成熟度來做出適當的反應。
- 在兩歲、兩歲半時,孩子開始明白別人的痛苦與自己的痛苦相似,但又不同(移情模式在兩歲左右開始出現)。
- 顯然,同理心認知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發生在八歲左右:認知技能(例如視角假設)得到發展,孩子們開始更深入地了解他人的生活狀況。
- 在青春期前和青春期之間,終生保持的同理心模式變得更加鞏固,你可以看到孩子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富有同情心的人。
在每個發展階段,父母都會塑造孩子給予和接受同理心的能力:早期的榜樣,例如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傳達同理心的基本組成部分;但隨著青春期前兒童接近成年早期,同儕、老師、書籍、電視、網路和其他影響因素會給他們如何、為什麼以及何時嘗試和表達同理心留下印記。
培養同理心的活動
高度同理心的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致力於培養六種習慣,一系列態度和日常實踐,這些習慣打開了大腦中的移情迴路,使他們能夠理解他人如何看待世界。
- 打開你善解人意的大腦。改變我們的心理結構,認識到同理心是人性的基礎,可以在我們的一生中發展。
- 發揮想像力的飛躍。有意識地努力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包括我們的“敵人”——認識到他們的人性、個性和觀點。
- 去尋找充滿希望的冒險。透過直接沉浸、同理心旅行和社會合作,探索與我們不同的生活和文化。
- 練習談話的藝術。鼓勵對陌生人的好奇心和深入傾聽對方的聲音,拋開我們的情感面具。
- 坐在椅子上旅行。在藝術、文學、電影和社交媒體的幫助下,讓自己沉浸在別人的腦海中。
- 激發一場革命。大規模產生同理心以產生社會變革,並擴展我們的同理心技能以涉及自然世界。
在以下文章中,您可以看到 提高兒童同理心的活動和遊戲 和 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同理心。
本文僅供參考,我們無權做出診斷或推薦治療方法。我們邀請您去找心理學家來治療您的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