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謊者的心理特徵

說謊者的心理特徵

雖然我們幾乎所有人都在生活中的某個時刻撒過謊(即使是一個小小的善意謊言),但也有人一遍又一遍地撒謊,好像他們無法停止或難以面對自己的真相。這些類型的人幾乎沒有激發信心,讓我們對他們的感受和他們告訴我們的是真的還是另一個謊言感到不安全。

一個說謊的人可能出於多種原因而有這種態度,但是,他們通常遵循與其他傾向於說謊的人非常相似的模式。是否可以製作騙子的心理檔案?在下面的文章中 心理學在線 我們將發現人們一直忍不住隱藏的一切。

說謊者的態度

重要的是要知道,在我們生活中的某個時刻撒謊並不意味著我們是病態的騙子。事實上,我們可能還記得那次我們不想告訴我們的朋友那件 T 恤看起來很糟糕,或者我們更願意告訴我們的母親她煮的東西很好吃,即使它不是。善意的謊言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雖然它們不是誠實的行為,但它們並不總是一個高度撒謊的人的反映。

當我們的態度建立在對周圍每個人撒謊的基礎上時,問題就出現了。在某個場合撒一個善意的謊言並沒有錯,但是,一遍又一遍地在我們周圍的許多元素上撒謊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必須確定這種態度,以便通過個人成長練習甚至必要時的心理治療來改變它。

騙子的行為

以下是能夠建立騙子的完整心理概況的行為清單:

  • 他們通常是一個沒有安全感、自尊心低的人,他們認為周圍的一切都是不夠的,因此,他們必須對自己的生活撒謊
  • 他不怎麼說話(由於缺乏對謊言的詳細說明),或者相反,他發展了一個廣泛的虛幻故事並一直在談論它。
  • 當說謊者被發現時,他會生氣或扮演受害者,從而將注意力從謊言上轉移開來,並將其投射到憤怒或悲傷上。
  • 一旦有人發現了他的謊言,他就會繼續否認,直到他的故事在任何地方都站不住腳
  • 一些專家聲稱,做出很多手勢也是一個人在撒謊的標誌。
  • 一個人由於對他人缺乏同理心而不必要地撒謊,更有可能是一個撒謊的人。
  • 他們通常是一個衝動的人,也就是說,他們撒謊是對害怕被評判的本能反應,或者相反,因為他們是一個冷酷而精於算計的人,以非常精心的方式撒謊。

如果您有疑問,在本文中,我們將向您展示如何檢測騙子。

騙子被發現時的反應

騙子的心理非常複雜,取決於很多因素。每個人都可能出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撒謊,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人,揭露騙子就會變得非常複雜。

如果我們想找出一個人是否在撒謊,您可以嘗試向他們詢問有關引起懷疑的特定事實的問題。揭露欺騙的另一種方法是通過他們的手勢知道一個人是否在撒謊。

此外,說謊者對被發現的反應可能會因情況、性格和謊言背後的動機而異。

  • 否認:起初,說謊者可能會否認撒謊。他們可能會試圖為自己的行為辯護或試圖改變話題以避免面臨後果。
  • 辯護:如果你覺得走投無路,騙子可能會用額外的論點甚至更多的謊言來捍衛你的謊言。他們可能會試圖詆毀發現他們的人,或者試圖將謊言的重要性降至最低。
  • 內疚:當他們被發現時,他們可能會感到內疚或羞愧。說謊者沒有直接面對他行為的後果,而是懊悔並請求原諒。
  • 憤怒:被發現時會帶著憤怒做出反應。您可能會感到威脅或沮喪,並將憤怒指向發現您的人,指責他們不公平或侵犯您的隱私。
  • 投降:在某些情況下,說謊者可能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承認真相。如果謊言已被無可辯駁地發現,或者您別無選擇來逃避真相,這可能尤其可能。

說謊的人可以改變嗎?

雖然乍一看這似乎是一項非常複雜的任務,但如果他們下定決心,每個人都會發生變化和發展。說謊是一種行為,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性格風格。確實,有些人更難停止撒謊,但是,這並非不可能。

如何對待騙子

雖然我們確實都有機會改變我們的行為並停止說謊,但當一個人以病態的方式不必要地撒謊時,這項任務可能非常困難。

有一種叫做神話狂的心理障礙,其特徵是缺乏對謊言的控制。一個神話狂通常會強迫性地撒謊,詳細闡述與他的現實生活平行的故事。這種疾病可以從小的欺騙發展而來,最終導致一個錯綜複雜的強迫性和病態謊言網路。在本文中,我們解釋了心理學中的神話狂是什麼:意義、癥狀和治療。

神話狂的治療完全是心理上的。要進行治療干預,請遵循以下步驟:

  1. 建立自己的心理檔案。
  2. 解決社交技能和自尊,這是謊言和不安全感的支柱)。
  3. 進行練習,將說真話的能力付諸實踐。

避免撒謊比維持基於欺騙的平行生活要容易得多。帶著真相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向世界展示了我們最真實、最誠實的一面。這是成熟和良好個人能力的標誌。如果我們能讓病態的說謊者看到這些價值觀,他就會更容易被治癒並過上沒有謊言的生活。

本文僅供參考,我們無權做出診斷或推薦治療方法。我們邀請您去看心理學家來治療您的特定情況。

心理術

心理術網站於 2016 年作為心理學學生的學習材料集合開始,由兩名心理學學生創建,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個人提供心理健康建議、工具和學術支援,擁有超過 5000 個訂閱者、1,000 多篇文章,已成為最受歡迎的心理資訊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