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心理學通過將人理解為有意識和智力的東西而發展起來,而不是當時的其他理論。我們不能不提到心理學中人格理論中一位重要的人文主義學者: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
傳記
亞伯拉罕·馬斯洛 (Abraham Maslow) 於 1908 年 4 月 1 日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他是七個孩子中的長子,他的父母是來自俄羅斯的非東正教猶太移民。希望他們的孩子在新世界里取得最好的成績,他們對她要求很高才能取得學業成功。不出所料,亞伯拉罕是一個相當孤獨的孩子,以書籍為避難所。
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他首先在紐約城市學院 (CCNY) 學習法律,三個學期后,他轉學到康奈爾大學,然後又回到 CCNY。他違背父母的意願娶了他的表姐貝塔·古德曼 (Berta Goodman)。Abe 和 Berta 有兩個女兒。
他們都搬到了威斯康星州,這樣他就可以去威斯康星大學。正是在這裡,他對心理學產生了興趣,他的工作開始有了很大的進步。在這裡,他花時間與哈裡·哈洛 (Harry Harlow) 一起工作,哈裡·哈洛 (Harry Harlow) 以他對小猴子復甦和依戀行為的實驗而聞名。
他於 1930 年獲得學士學位,1931 年獲得碩士學位,1934 年獲得博士學位,均來自威斯康星大學。畢業一年後,他回到紐約,在哥倫比亞大學與 E.L. Thorndike 一起工作,在那裡他對人類性研究產生了興趣。
然後,他開始在布魯克林學院全職任教。在他生命的這一時期,他接觸到了許多抵達美國的歐洲移民,尤其是布魯克林的移民;像阿德勒、弗魯姆、霍尼這樣的人,以及各種格式塔心理學家和弗洛德主義者。
1951 年,馬斯洛成為布蘭代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在那裡工作了 10 年,並有機會見到庫爾特·戈德斯坦(Kurt Goldstein)(他向他介紹了自我實現的概念)並開始了他自己的理論生涯。也是在這裡,他開始了支援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十字軍東征;這變得比他自己的理論重要得多。
他在加利福尼亞度過了最後幾年的半退休生活,直到 1970 年 6 月 8 日,他在患病多年後死於心肌梗塞。
理論
馬婁在職業生涯早期與猴子打交道時發現的許多有趣事情之一是,某些需求優先於其他需求。例如,如果您餓了或口渴,您往往會解渴而不是吃東西。畢竟,你可以幾天不吃東西,但你只能幾天不喝水。口渴是比饑餓“更強烈”的需求。
同理,如果你非常非常口渴,但有人放置了一個不讓你呼吸的器具,哪個更重要?當然是呼吸的需要。另一方面,性遠不如這些需求重要。讓我們面對現實吧,如果我們不成功,我們不會死!
馬斯洛接受了這個想法,並創建了他現在著名的需求層次。除了考慮明顯的水、空氣、食物和性之外,作者還擴展了5個大塊:生理需求、安全和保證需求、愛和歸屬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實現自我的需求;按此順序。
- 生理需求。 這些包括我們對氧氣、水、蛋白質、鹽、糖、鈣和其他礦物質和維生素的需求。這裡還包括需要保持 pH 平衡(變得太酸或鹼性會殺死我們)和溫度(36.7 ºC 或接近它)。這裡包括的其他需求是那些旨在保持活躍、睡眠、休息、消除廢物(二氧化碳、汗水、尿液和糞便)、避免疼痛和發生性行為的需求。多麼棒的收藏啊!
馬斯洛相信並得到了他的研究的支持,這些實際上是個人需求,例如,缺乏維生素 C 會導致這個人專門尋找那些過去提供維生素 C 的東西,例如橙汁。我認為一些孕婦的宮縮和嬰兒吃大多數嬰兒食品的方式在軼事上支持了這個想法。
- 安全和安撫需求。 當生理需求得到補償時,這些需求就會發揮作用。您將開始擔心尋找提供安全、保障和穩定性的問題。你甚至可能會對結構、某些界限、秩序產生需求。
消極地看待它,你可能會開始擔心的不是饑餓和口渴等需求,而是你的恐懼和焦慮。在普通美國成年人中,這組需求表現為我們在安全的地方找到房子的緊迫性、工作穩定性、良好的退休計劃和良好的人壽保險等等。
- 愛和歸屬感的需求。 當生理和安全需求完成後,第三需求開始進入現場。我們開始對友誼、伴侶、孩子和一般的情感關係有需求,包括社區的一般感覺。從消極的一面來看,我們變得極易受到孤獨和社交焦慮的影響。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表現出這些需求,包括對結合(婚姻)、擁有家庭、成為社區的一部分、成為教會成員、兄弟會、成為幫派的一員或屬於社交俱樂部的渴望。這也是我們在職業選擇中尋找的一部分。
- 尊重的需要。 然後我們開始擔心一些自尊。馬斯洛描述了兩個版本的自尊需求,一個是低的,一個是高的。低級是來自他人的尊重,對地位、名聲、榮耀、認可、關注、聲譽、欣賞、尊嚴甚至支配地位的需求。高包括對自尊的需求,包括自信、能力、成就、掌握、獨立和自由等感受。請注意,這是 「high」 way,因為與尊重他人不同,一旦我們尊重自己,就很難失去它!
這些需求的消極版本是低自尊和自卑感。馬斯洛認為,當阿德勒提出這是許多人的根源並提防我們大多數心理問題時,他發現了一些重要的東西。在現代國家,我們大多數人憑藉我們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擁有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幸運的是,我們幾乎總是有一點愛和歸屬感,但要真正獲得卻太難了!
馬斯洛將前面的所有這四個級別稱為赤字需求或 D-需求。 如果我們沒有太多的東西(即我們有赤字),我們就會覺得有必要。但是,如果我們得到了我們需要的一切,我們什麼都感覺不到!換句話說,他們不再具有激勵作用。正如一句古老的拉丁諺語所說,“除非你失去它,否則你什麼都感覺不到。
作者還從體內平衡的角度談到了這些水準,這是我們的恒溫器以平衡方式運行的原理:當天氣非常冷時,它會打開加熱;當天氣很熱時,請關閉加熱器。同樣,在我們的身體中,當缺少某種物質時,它就會產生對它的渴望;當他設法吃夠了它時,渴望就停止了。馬斯洛所做的只是將體內平衡原則擴展到需求,例如安全、歸屬感和尊重。
馬斯洛認為所有這些需求本質上都是至關重要的。甚至愛和尊重對於維持健康也是必要的。他聲稱,所有這些需求都是遺傳的,就像本能一樣。事實上,他稱它們為本能(幾乎是本能)需求。
就整體發展而言,我們像階段一樣通過這些層次。作為新生兒,我們的重點(或幾乎整個需求複雜體)都集中在生理上。我們立即開始認識到我們需要保持安全。不久之後,我們尋求關注和愛護。過了一會兒,我們尋找自尊。想像一下,這發生在生命的頭兩年內!
在壓力條件下或當我們的生存受到威脅時,我們可以「返回」到較低水準的需求。當我們偉大的公司破產時,我們可能會尋求一點關注。當我們的家人拋棄我們時,似乎從那時起我們所需要的只是愛。當我們設法到達第 11 章時,我們似乎立即只關心金錢。
所有這些都可能發生在一個成熟的福利社會中:當社會突然垮臺時,人們開始要求新的領導人來掌權並糾正問題。當炸彈開始落下時,他們尋求安全;當食物沒有進入商店時,他們的需求變得更加基本。
馬斯洛建議,我們可以詢問人們的“未來哲學”——他們對生活或世界的理想是什麼——從而獲得足夠的資訊,了解他們的哪些需求得到滿足,哪些沒有得到滿足。
如果你在你的整個成長過程中有重大問題(例如,童年時期或多或少長時間的不安全感或憤怒,或因死亡或離婚而失去家人,或嚴重的拒絕和虐待),那麼你可能能夠在你的餘生中 “解決 ”這一系列需求。
這是馬斯洛對神經症的理解。也許你小時候經歷過災難。現在你擁有了你內心所需的一切;但是你覺得你非常需要有錢並不斷儲蓄。或者,也許你的父母在你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你現在有一個很好的妻子,但你總是感到嫉妒,或者認為她會一有機會就離開你,因為你對她來說不夠 “好”。
自動更新
最後一個級別略有不同。馬斯洛使用了多種術語來指代它:成長動機(與動機缺陷相反)、B 需求(與 D 需求相反)和自我實現。
這些需求不包括平衡或體內平衡。一旦實現,他們就會繼續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存在。事實上,當我們喂它們時,它們往往會變得更加貪得無厭!它們包括那些不斷實現潛力的願望,即 「成為一切可能的一切」。這是一個最完整的問題;關於「自我實現」。。
好;在這一點上,如果你想達到真正的自我實現,你必須滿足你的主要需求,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當然,這是有道理的:如果你餓了,你甚至會爬行去找食物;如果你非常不安全,你就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如果你孤立無助,你需要填補這個空白;如果你有一種自卑的感覺,你需要保護自己免受那種狀態的影響或補償它。當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你就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發揮自己的潛力中。
因此,我們的世界儘管困難重重,但只有少數人真正且主要是自我實現,這並不奇怪。馬斯洛曾一度建議低至 2%!
那麼問題來了: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到底是什麼意思?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將不得不分析那些被馬斯洛認為是自我實現的人。幸運的是,馬斯洛為我們做到了。
他首先選擇了一群人,一些歷史人物,一些他認識的;在他看來,這似乎符合自我實現的標準。這個狹窄的群體包括亞伯拉罕·林肯、湯瑪斯·傑斐遜、聖雄甘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埃莉諾·羅斯福、威廉·詹姆斯、本尼迪克特·斯賓諾莎等人物。然後,他專注於他們的傳記、著作、他個人認識的人的事蹟和話語等等。從這些來源中,他制定了一系列與整個群體相似的品質,而不是由像我們這樣的其他凡人組成的大群。
這些人以現實為中心,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區分什麼是虛假或虛構的,什麼是真實的。他們也是以問題為中心的人,或者換句話說,他們憑藉自己的解決方案來面對現實問題,而不是作為無法解決的個人問題或屈服於這些問題。他們對意義和目的也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目的不一定證明手段是合理的;手段本身可以是目的,而且手段(旅程)往往比目的更重要。
自我實現者也有一種與他人相處的特殊方式。首先,他們需要隱私,而且他們很舒服地獨處。他們相對獨立於文化和環境,更多地依賴自己的經驗和判斷。同樣,他們對文化化也有抵抗力,也就是說,他們不容易受到社會壓力的影響;事實上,他們是最好的特立獨行者。
此外,他們擁有馬斯洛所說的民主價值觀,也就是說,他們對種族和個人多樣性持開放態度,甚至捍衛種族和個人多樣性。他們具有德語 Gemeinschaftsgefühl(社會利益、同情心、人性)中被稱為的品質。他們喜歡與少數親密的朋友和家人建立親密的個人關係,而不是與很多人建立很多膚淺的關係。
他們有一種沒有敵意的幽默感,喜歡以犧牲自己或人類狀況為代價的笑話,但從不針對他人。他們還擁有一種叫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品質,這意味著他們更願意接受人們的本來面目,而不是想要改變他們。他們對自己有同樣的態度:如果他們有任何無害的品質,他們就會順其自然,即使這是個人的怪異。與此相一致,自發性和簡單性出現了:他們更喜歡做自己,而不是自命不凡或做作。事實上,面對他們的不守規矩,他們表面上往往是傳統的,恰恰與那些不那麼自我實現的特立獨行者相反,他們往往更具有戲劇性。
同樣,這些人的欣賞也有一定的新鮮感;一種將事物,甚至是普通事物視為珍貴的能力。因此,他們具有創造性、創造性和原創性。最後,他們傾向於比其他人更強烈地體驗體驗。正如作者所說,巔峰體驗是一種讓你感覺自己在自我之外的體驗;屬於一個宇宙;或大或小,因為你屬於大自然。這些經歷往往會在經歷這些經歷的人身上留下印記,使他們變得更好;許多人積極尋求這些體驗。它們也被稱為神秘體驗,是許多宗教和哲學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馬斯洛並不相信自我實現者是完美的人。他還在整個分析中發現了許多不完美之處:首先,他們經常感到焦慮和內疚;而是一種現實的、非神經質的或斷章取義的焦慮和內疚。他們中的一些人 「走了」 (精神上不存在)。最後,其他一些人則經歷了失去幽默、冷漠和粗魯的時刻。
元需求和元病理學
馬斯洛解決自我實現問題的另一種方式是談論自我實現者的衝動需求(當然是 B 需求)。他們需要滿足以下條件才能快樂:
- 真理,而不是不誠實。
- 善良,勝過惡。
- 美麗,而不是粗俗或醜陋。
- 統一、完整和超越對立面,而不是武斷或強迫選擇。
- 活力,而不是生活的貧困或機械化。
- 獨特性,而不是柔軟的統一性。
- 完美和必要,而不是不一致或偶然。
- 實現,而不是不完整。
- 正義和秩序,而不是不公正和無法無天。
- 簡單,而不是不必要的複雜性。
- 財富,而不是環境貧困。
- 力量,而不是收縮。
- 俏皮,而不是無聊或缺乏幽默。
- 自力更生,而不是依賴。
- 尋找重要的,而不是多愁善感的。
乍一看,你可能會認為顯然我們都需要這個。但是,讓我們停下來:如果你正在經歷一段戰爭或蕭條時期,你生活在貧民窟或非常貧窮的農村環境中,你會擔心這些問題,還是會更忙於如何獲得食物和住所?事實上,馬斯洛認為,當今世界上的大部分壞事都是因為我們不太關心這些價值觀,不是因為我們是壞人,而是因為我們甚至沒有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
當自我更新者無法滿足這些需求時,他會用元病理學來回應,問題清單和需求清單一樣長。總結一下,我們會說,當一個自我實現者被迫在沒有這些需求的情況下生活時,他會發展出抑鬱、情感殘疾、厭惡、疏離和一定程度的憤世嫉俗。
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作者推動了所謂的心理學第四力量。弗洛德主義者和其他「深層」心理學家構成了第一股力量;行為主義者是第二個;他自己的人文主義,包括歐洲存在主義者,是第三股力量。第四股力量是超個人心理學,它從東方哲學家開始,研究冥想、高意識水準,甚至超自然現象等問題。今天最著名的超個人主義者可能是肯·威爾伯(Ken Wilber),他是《阿特曼計劃》(The Atman Project)和《萬物史》(The History of Everything)等書的作者。
討論
馬斯洛在人格理論中一直是一個非常鼓舞人心的人物。尤其是在 1960 年代,人們厭倦了行為主義者和生理心理學家的還原論和機械論資訊。他們在尋找生活中的意義和目標,甚至是更加神秘和超然的意義。馬斯洛是這場運動的先驅之一,他將人帶回心理學,將人帶回人格。
大約在同一時間,另一場運動正在醞釀中;其中一項將使馬斯洛失去行動的領域是:計算機和信息處理,以及理性主義理論,如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和諾姆喬姆斯基的語言學。所有這些都將成為我們現在所說的心理學認知運動。正如人文主義處理毒品、占星術和自我放縱的問題一樣,認知主義為心理學學生提供了他們正在尋找的東西:科學基礎。
但我們不能忘記一個資訊:心理學首先是人類;人關心的,現實生活中的真人,與計算機模型、統計分析、大鼠行為、測試分數和實驗室無關。
一些批評
除了上述內容之外,對馬斯洛理論本身的批評很少。最常見的批評是關於他的方法論:挑選一小部分他自己認為是自我實現的人,然後閱讀他們或與他們交談,並得出關於自我實現首先是什麼的結論,對許多人來說聽起來不像是好的科學。
在他的辯護中,我們可以指出他理解這一點,並認為他的工作只是一個起點。我希望其他人能在這一點上再接再厲,以更嚴格的方式進一步發展這個想法。奇怪的是,被稱為美國人文主義之父的馬斯洛以強烈的生理信念開始了他的行為主義者生涯。事實上,他相信科學,並經常將他的想法建立在生物學的基礎上。他只是想通過包容我們最好的一面以及病態的一面來擴展心理學。
另一個更難反駁的批評是,馬斯洛對自我實現施加了如此多的限制。首先,庫爾特·戈德斯坦 (Kurt Goldstein) 和卡爾·羅傑斯 (Carl Rogers) 用了一個短語來指代每個生物都會做的事情:努力成長,變得更多,以實現其生物命運。馬斯洛將其降低到人類所達到的水準的 2%。雖然羅傑斯認為嬰兒是人類自我實現的最好例子,但馬斯洛認為這是年輕人很少能實現的事情。
另一個問題是,他處理了在自我實現出現之前我們對基本需求的關心程度。然而,我們可以找到許多例子,這些人表現出自我實現的方面,而他們的基本需求遠未得到滿足。例如,我們許多最好的藝術家和作家都患有貧困、養育不善、神經症和抑鬱症。我們甚至可以稱他們中的一些人為精神病!如果我們想想伽利略,他捍衛了他會退縮的思想,或者倫勃朗,他幾乎不能在桌子上留下食物,或者圖盧茲·勞特累克,他的身體折磨著他,或者梵高,他除了貧窮之外,他的頭腦也不是很好,你就會非常明白我們的意思。這些人不是屬於某種自我實現嗎?藝術家、詩人和哲學家(還有心理學家)很奇怪的想法是如此普遍,因為它有太多的真理!
我們也有這樣的例子,人們在集中營里以某種方式發揮了創造力。例如,Trachtenberg 在其中一個領域開發了一種進行算術的新方法。維克多·弗蘭克爾 (Victor Frankl) 也在一個領域發展了他的治療方法。還有更多的例子。
還有其他例子,人們在默默無聞時就很有創造力,當他們取得成功時,他們就不再有創造力了。如果我們沒記錯的話,歐內斯特·海明威就是一個例子。也許所有這些例子都是例外,需求層次在一般情況下仍然是基本的。但當然,這些例外讓我們深思。
我們想提出一個可能有幫助的馬斯洛理論的變體。如果我們按照戈德斯坦和羅傑斯使用的方式看待實現,即作為指導所有生物的“生命力”,我們可能還能夠看到有幾件事干擾了這種生命力的完全實現。如果我們被剝奪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如果我們生活在充滿威脅的環境中,如果我們與他人隔離,或者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我們可以繼續生存,但不能活著。
我們無法完全實現我們的潛能,我們甚至無法理解有些人儘管被剝奪了,但他們仍然實現了。如果我們把赤字需求與實現分開,如果我們把完全的自我實現而不是自我實現作為一個單獨的需求類別來談論,那麼馬斯洛的理論就與其他理論交織在一起,那些在逆境中取得成功的傑出人物可以被視為英雄而不是稀有人物。
讀數
馬斯洛的書易於閱讀,充滿了有趣的想法。最著名的是《邁向存在心理學》(1968 年)、《動機與人格》(1954 年第一版和 1970 年第二版)和《人性的進一步延伸》(1971 年)。最後,馬斯洛寫了很多文章,尤其是在他共同創辦的《人本主義心理學雜誌》上。
本文僅供參考,我們無權做出診斷或推薦治療方法。我們邀請您去看心理學家來治療您的特定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