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人格理論:路德維希·賓斯旺格

精神病學家和存在主義理論家,被認為是最重要和最傑出的現象學心理學家。在 PsicologíaOnline 的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向心理學人格理論的偉大作者致敬:路德維希·賓斯旺格 (Ludwig Binswanger)。

簡介:艾倫·韋斯特

艾倫·韋斯特 (Ellen West) 總是有點奇怪。他是一個吃“領結”的人,對任何試圖強迫他吃他不喜歡的東西的人都表現出了極大的抵抗力。事實上,她的固執是她繼續前進的原因。她總是在她喜歡的一切中都是第一個的,無法忍受生病和呆在家裡。在他十幾歲的時候,他的座右銘是“要麼凱撒,要麼什麼都沒有!”,但沒有什麼能讓他的家人為即將發生的事情做好準備。

17 歲時,他的詩歌開始發生奇怪的轉變。在其中一首名為《Kiss Me Dead》的詩中,她談到了請求海洋之王將她抱在冰冷的懷抱中,親吻他至死。從這一刻起,他轉向工作,並在自己的著作中堅稱工作是“我們生活的祝福”。在她生命中的這個時刻,她對生活的短暫和徒勞感到著迷,同時又感到恐懼。

20 歲時,他去了西西里島。在這段時間里,她吃得很多,體重增加了一些,她的朋友取笑了這一點,她以大快朵頤來回應。然後她開始沉迷於變胖的想法;她為此憎恨自己,並開始認為死亡是治癒她不幸的良藥。

在短時間內,他依靠工作恢復過來,走出了抑鬱,但他總是帶著一種恐懼的感覺。他積極轉向社會變革,儘管他私下裡認為這毫無用處。

當她的父母干擾她與一名學生的訂婚時,她一落千丈,從度假村回來時又瘦又病,儘管她認為這種對瘦的癡迷真的是通往她健康的道路!當他的醫生建議休息並且他的體重恢復時,他變得灰心喪氣,並強烈建議恢復到以前的消瘦狀態。

28 歲時,她嫁給了她的表妹,希望婚姻能幫助她擺脫她的“固定觀念”。墮胎后,你不得不面對想要孩子但又不想吃懷孕食物的困境。35 歲時,Ellen 白天服用 60 到 70 片植物瀉藥;您在夜間嘔吐,其餘時間腹瀉。它重 92 磅,看起來像一具活生生的骨架。

正是在這個時候,他決定去看心理醫生……然後是另一個。她兩次自殺未遂,最後被轉移到克羅伊茨林根療養院,在丈夫的陪伴下,在路德維希·賓斯旺格 (Ludwig Binswanger) 的指導和照顧下,她很好地安頓下來。通過維持性飲食和鎮靜劑,他的身體逐漸恢復,但仍然感到一種壓迫性的恐懼感。

當她繼續試圖自殺時,她和她的丈夫面臨著一個嚴肅的選擇:要麼他們被限制在“永久監視”中,在那裡他們不可避免地惡化,要麼他們被釋放。兩人都決定出院。

當做出這個決定時,Ellen 感覺恢復得更厲害了,因為她知道自己會做什麼。她開始快樂地吃東西,甚至吃一些巧克力,十三年來第一次感到飽腹。她與丈夫交談,給朋友寫了幾封信,並服用了致命劑量的毒藥。

為什麼這個悲傷的故事是學生中最著名的臨床案例之一,這並不令人驚訝(不幸的是,厭食症並不罕見),甚至因為事件非常特殊,而是因為艾倫·韋斯特 (Ellen West) 能夠表達她對自己問題的看法,以及她的精神科醫生, 路德維希·賓斯旺格 (Ludwig Binswanger) 非常仔細地傾聽了他的病人。

讓我們看看他的另一首詩

我願像那隻鳥
一樣死去,那隻鳥在極大的喜悅中張開了它的喉嚨;
而不是像生活在地
上的蟲子一樣,變得又老又醜,單調又愚蠢!
不,一次感覺到我內心的力量被點燃
,並野蠻地被我自己的火焰吞噬。

在她童年的某個時刻,艾倫將她的生活分為兩個對立的陣營:一方面是“殯葬世界”,包括她的身體和社會存在。他的身體,加上它的低需求,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使他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它每天都在變老。他們的社會是資產階級和腐敗的。他周圍的人似乎並不關心所有的邪惡和痛苦。在墳墓世界里,一切都退化了,一切都被向下拉,走向墳墓,走向黑洞。

另一方面是「空靈世界」,靈魂的世界,純淨而乾淨,一個需求得到滿足的世界,一個行為毫不費力地相互跟隨的世界,在那裡沒有物質阻力。在空靈的世界里,我們可以自由自在地飛翔。

有些人試圖忽視 「空靈世界」。。他們對自由帶來的焦慮和責任感到不舒服。有些人更喜歡被告知該怎麼做,所以他們加入了邪教、幫派或跨國公司。但是,他們仍然感到恐懼,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不對的。他們沒有過自己的生活,因此他們永遠不會快樂。

其他人在他們的身體中尋找方向。他們開始尋求簡單的快樂,但很快發現這些變得令人厭煩。所以他們嘗試另一種藥物或一種新的或其他任何東西。一段時間后,這也不滿足。他們失敗了,不是因為快樂不給人帶來快樂,而是因為在所尋求的快樂中只有他們自己的一部分。

艾倫·韋斯特 (Ellen West) 試圖忽視「殯葬世界」。。我想超越物質和世俗,飛入虛無縹緲,飛入善良、正確和純粹。而且,在一個小領域,他接近實現它:他設法將自己的身體縮小為一具骨架,但這永遠不夠。

我們不能通過尋求另一部分來忽視我們是誰的一部分。你不能忽視你的身體或你的靈魂,你是誰的任何其他方面。無論我們喜歡與否,我們都是鳥和蟲。任何其他問題不僅是非人類的;這簡直什麼都沒有!

傳記

路德維希·賓斯旺格 (Ludwig Binswanger) 於 1881 年 4 月 13 日出生於瑞士克羅伊茨林根 (Kreuzlingen) 一個相當富裕的醫學和精神病學傳統家庭。他於 1907 年獲得蘇黎世大學學士學位。他在 Carl Jung 的指導下學習,因為他自己也在 Eugen Bleuler 那裡實習,分享了他對精神分裂症的興趣。

榮格於 1907 年將他介紹給了西格蒙德·弗洛德 (Sigmund Freud)。1911年,Binswanger擔任克羅伊茨林根貝爾維尤療養院的首席醫療官和主任,該職位以前由他的父親和祖父擔任。次年,他生病了,弗洛德來訪,弗洛德很少離開維也納。他們的友誼一直持續到 1939 年弗洛德去世,儘管他們在理論上存在分歧。在 1920 年代初期,賓斯旺格對埃德蒙·胡塞爾、馬丁·海德格爾和馬丁·布伯的作品產生了特殊的興趣,逐漸傾向於存在主義而不是弗洛德的觀點。在 1930 年代,我們可以坦率地說他是第一位真正的存在主義治療師。1943年,他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 Grundformen und Erkenntnis menschlichen Daseins,該書尚未翻譯成英文。

1956年,Binswanger 在擔任首席醫療官和主任 45 年後離開了貝爾維尤的職位。他繼續學習和寫作,直到1966年去世。

理論

存在主義(或存在主義)心理學,以及弗洛德心理學,是一個“思想流派”,是許多人致力於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傳統,但它們與前者沒有單一創始人的事實不同。事實上,存在主義心理學起源於 19 世紀下半葉不同哲學家群體的工作,尤其是索倫·克爾凱郭爾和弗里德里希·尼采。

兩者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樣不同,因此很難想像從兩者的結合衍生出一個流派。

克爾凱郭爾對恢復當時枯燥的哥本哈根宗教的信仰深度感興趣,而尼采則以他著名的感歎“上帝死了!儘管他們確實與他之前的哲學家相比彼此之間的差異更大。兩人都從真實的人的出發點來接近哲學,熱情地參與日常生活中的困難。兩人都認為人類的存在不能局限於複雜的理性系統,無論是宗教還是哲學。兩人都更接近於詩人,而不是邏輯學家。

自克爾凱郭爾和尼采以來,很少有哲學家,最近的一些心理學家,試圖澄清、擴展和推廣存在主義的思想。不幸的是,許多人都不是很好的詩人,所以獻給他們讀書通常不是很愉快,而是很痛苦。但我們必須記住,這些人一直在與一個有著數百年歷史的高度系統、理性和邏輯的哲學流派作鬥爭,與一種被簡化為生理學和行為學的心理學作鬥爭。通常,他們想要傳達的東西被認為是奇怪的,正是因為我們習慣了傳統的邏輯和科學。

現象學

現象學是對現象進行完整而仔細的研究,基本上是哲學家埃德蒙·胡塞爾 (Edmund Husserl) 的發明。現象是由我們體驗的意識、事物、品質、關係、事件、思想、圖像、記憶、幻想、感受、行為等內容構成的。現象學試圖讓這些經歷與我們“對話”,體驗它們,以便我們能夠盡可能公正地描述它們。

如果你是一個一直在研究實驗心理學的人,這可能是談論客觀性的另一種方式。在實驗心理學以及一般的科學中,我們試圖擺脫主觀性,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但現象學家會建議,即使你堅持要這樣做,你也無法擺脫主觀性。真正嘗試成為一名科學家意味著從特定的角度,即科學家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我們不能拋開主觀性,因為它根本不是獨立於客觀性的東西。

現代哲學的幾乎所有延伸,包括科學哲學,都是二元論的。這意味著它將世界分為兩部分,客觀部分(通常被認為是物質部分)和主觀或有意識的部分。那麼我們的體驗將是這些主觀和客觀部分之間的互動。現代科學傾向於這一立場,強調客觀、物質部分,而淡化主觀部分。有些人稱意識為「附帶現象」,或者是大腦化學和其他物質過程不那麼重要的副產品;更像是令人討厭的東西。其他人,比如 B.F. Skinner,甚至不認為意識是什麼東西。

現象學家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科學家處理的一切都是“通過”意識的。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帶有「主觀」色彩。但是,更好的說法是,沒有一種體驗不理解我們所經歷的,不如理解我們所經歷的。這個想法被稱為意向性。

因此,現象學要求我們離開我們正在研究的東西,無論是外面的東西、內心的感覺、別人的還是人類的存在,讓它向我們展示自己。我們可以通過對經驗持開放態度來實現這一目標,而不是因為那裡的東西不符合我們的哲學或心理學觀念或我們的宗教信仰而否認它的存在。特別是,它要求我們把經驗的客觀現實問題放在一邊或放在括弧里,現實到底是什麼。儘管我們正在學習的似乎比我們正在經歷的要多,但它只不過是我們所經歷的。

現象學也是一項人際關係的任務。雖然實驗心理學可以以某種方式使用一組受試者,從而從統計學上消除他們的經驗中的主觀性,但現象學可以使用一組共同研究人員,以便將他們的觀點組合在一起,以獲得對現象的更豐富和更全面的理解。我們稱之為主體間性。

這種方法及其改編已被用於研究不同的情緒、精神病理學、分離、孤獨與團結、藝術體驗、宗教體驗、沉默和言語、感知和行為等。它也被用來研究人類存在本身,最著名的是馬丁·海德格爾和讓-保羅·薩特。這就是存在主義的基礎。

存在

有一次,克爾凱加德把我們比作上帝,當然,我們輸了。傳統上,我們認為 上帝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和永恆的。另一方面,我們非常無知,弱得離譜,而且太致命了。我們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

很多時候,我們想變得更像上帝,或者至少像天使。據說,天使並不像我們一樣無知和軟弱,他們是不朽的!但是,正如馬克吐溫所指出的,如果我們是天使,我們就不會認出自己。天使所做的無非是執行上帝的命令。他們什麼也做不了。他們只是主的所謂 「使者」,僅此而已,無非是永恆!

平板電腦比我們更像天使。董事會具有我們賦予它的性質、目的、本質。他在那裡以某種方式為我們服務,就像天使為上帝服務一樣。

土撥鼠也是這樣。他們的遺傳學中也有計劃、目的、藍曬,如果你願意的話。他們按照自己的直覺去做。他們很少需要任何形式的教學。

成為木板、土撥鼠或天使可能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但這肯定很容易!我們可以說,他們的本質先於他們的存在:他們是什麼先於他們做什麼。

但是,存在主義者說,對我們來說並非如此。“我們的存在先於我們的本質,”正如薩特所說。在我度過了我的一生之前,我不知道我在這裡是為了什麼。我的生活,我是誰,不是由上帝、自然力量、我的遺傳、我的社會,甚至是由我的家庭決定的。他們每個人都可以為我提供成為我自己的基本材料,但正是我選擇在生活中成為的樣子使我成為我。我相信我自己。

如果科學家是喬治·凱利和認知心理學家的人性模型,那麼藝術家就是存在主義者的模型。

我們可以說,人類的本質(我們所有人都有的,並使我們與世界上其他事物不同的東西)是我們缺乏本質,我們的自由。我們不能被哲學體系或心理學理論所俘虜;我們不能被簡化為物理和化學過程;我們的未來無法用社會統計數據來預測。我們中的一些人是男性,一些人是女性;我們中的一些人是黑人,另一些人是白人;我們中的一些人來自一種文化,另一些人來自另一種文化;我們中的一些人有不完美,而另一些人則有不同的不完美。“基本材料”差異很大,但我們都肩負著製造自己的任務。

此在

賓斯旺格採用了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 (Martin Heidegger) 引入的術語和概念。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術語是Dasein(字面意思是在那裡),許多存在主義者在談論人類存在時都提到了它。雖然正如我們所說,它的字面意思是“在那裡”,但它還帶有其他微妙的含義:德語中的原始術語表示存在、生存、持續的持續存在或連續性。此外,對 “gives” 或 “there” 部分的強調讓人感覺自己處於一切事物的中間,處於大部分事物的中間。這種強調也具有存在在那裡的感覺,與存在在這裡相反,就好像我們不屬於我們的地方;好像我們更直接地指向其他事物。

雖然這個詞沒有精確的翻譯,但很多人使用存在或人類存在這個詞。存在源自拉丁語 existare,意思是存在的事實; 人的生命,而不是本質,任何存在的具體現實。可以感知到,這個定義帶有dasein這個詞的一些基本概念:與眾不同,超越自我,再次存在。

Dasein 還有其他含義:海德格爾將其稱為開放 (Lichtung),就像草地一樣,在森林中打開,因為 Dasein 是允許世界揭示自己的東西。薩特也分享了這種開放性,他將人類的存在稱為虛無。就像洞只通過固體而存在一樣,Dasein 與其他一切的“狹窄”形成鮮明對比。

繼海德格爾之後,Dasein的主要品質是關心(注意)(Sorge)。“身臨其境”從來都不是無動於衷的問題。我們不斷地參與世界、他人和我們自己。我們參與或沉浸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但忽視不是其中之一。

發射

釋放是指我們被 「扔」 到一個我們沒有選擇的宇宙中。當我們開始選擇自己的生活時,我們首先要為我們做出許多選擇:遺傳、環境、社會、家庭……所有這些 「基本材料」。。理解這一點的更好方法是認為“我”是有意識的和自由的,與“那個”、身體的和堅定的並不分離。

例如,讓我們想想我們的身體。一方面,我們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就是我們自己。當我們想要時,我們會走路、說話、看或聽。我們 “帶著它,” “ 通過 ”它“感知、思考、感覺和行動。很難想像沒有他的生活。但是,與此同時,它就像任何其他“事物”一樣。它可以抵抗;它可能會讓我們失望;我們可能會失去一條肢體;我們可能會生病並失去這個或那個功能,但我們仍然是我們自己。有時世界會進入我們體內,例如如果我放置了人工心臟或心臟瓣膜。其他時候,我們使用望遠鏡、電話或簧片在世界中擴展自己。我們被困在世界里,世界也困在我們裡面,沒有辦法知道一個在哪裡結束,另一個在哪裡開始。

Launch 還指我們出生在一個預先建立的社交世界中。我們的社會在我們之前,我們的文化、我們的語言、我們的父母也是如此。在我們無助中,作為嬰兒和兒童,我們必須依賴他們。

即使作為成年人,我們也依賴他人。有時,我們“成為”他者“的受害者,我們經常稱之為”人“(如我們說”人們在看“)或”我們“(如我們說”我們不那樣做“)或”他們“(”他們根本不喜歡那個“)的不露面的概括。我們用我們的自由付出代價,並允許自己被我們的社會奴役。這稱為 Falling。

賓斯旺格追隨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腳步,為墮落的概念增添了更積極的觀點:他將其應用於對他人(我-對你)和愛的“寬敞”概念。如果 Dasein 是一個機會,我們就可以向他人敞開心扉。我們並不像一些存在主義者似乎所說的那樣 「被鎖定」。Binswanger 將這種潛力視為 Dasein 的內在組成部分,甚至將其稱為超越世界的存在,從而賦予它特殊的地位。

焦慮

存在主義者以指出生活是艱難的而聞名。物質世界為我們提供了痛苦和快樂;社會可以引導我們走向痛苦和孤獨,也可以引領我們走向愛和感情;而個人世界,普遍包含著焦慮和內疚,以及我們自己死亡的意識。而這些問題,難以承受,而不僅僅是生活中的可能性,是不可避免的。

To be free 意味著創造機會。事實上,正如薩特所說,我們“註定”要選擇,我們唯一不能選擇的就是不選擇。甚至,正如克爾凱郭爾所指出的,我們必須選擇我們的想法;我們實際上是無知的、軟弱的和凡人的;也就是說,我們永遠沒有足夠的資訊來做出一個好的決定,我們幾乎永遠無法在我們認為自己準備好的時候執行它,而且我們會在實現它之前死去!

克爾凱郭爾、海德格爾和其他存在主義者使用焦慮、焦慮這個詞來指代當我們進入不確定的未來時所感受到的憂慮。有時它被翻譯為恐懼,以強調選擇需求帶來的痛苦和不安,但焦慮是最全球化這個概念的詞。焦慮與恐懼或恐懼不同,沒有明確定義的物件。它更像是一種存在狀態,而不是任何更具體的東西。

存在主義者經常談論與焦慮相關的虛無:因為我們不像桌子、天使和土撥鼠那樣美麗而堅定,我們有時會覺得自己好像要陷入虛無。我們想成為岩石(堅實、簡單、永恆),但我們意識到我們是漩渦。焦慮不是友好的治療師可以從我們身上帶走的暫時不便;它是人類的一部分。

內疚

那麼,存在主義似乎不是一種“容易”的哲學。它提供的方法來逃避因自己的行為而產生的責任的方法很少。我們不能責怪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基因、我們的父母,或者這樣的精神疾病,或者酒精和藥物,或者我的伴侶的壓力,或者魔鬼本人。

海德格爾使用德語單詞 Schuld 來指代對自己的責任,意思是內疚和債務。如果我們沒有做我們知道應該做的事情,我們會感到內疚;我們已經憑藉我們的潛力獲得了一筆債務。由於 Dasein 始終是一個潛力問題,因此它永遠不會理所當然地得到完全滿足。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將永遠“欠”Dasein。

另一個很適合這裡的詞是 remorse。內疚當然是關於我們對那些對他人有害的事情的遺憾。但我們也對過去的決定感到懊悔,這些決定沒有傷害到別人,但傷害了我們自己。當我們選擇了最簡單的道路時,我們要麼沒有承諾自己或他人,要麼我們決定少做而不是多做;當我們失去勇氣(動力)時,我們會感到懊悔。

死亡

存在主義者有時會因為對死亡的關注而受到批評。誠然,他們確實比大多數理論家更深入地討論了這個主題,但並不是帶著病態的興趣。只有面對死亡,我們才能理解生命。在他的戲劇《Las Moscas》中,薩特說“生命始於絕望”。

海德格爾稱我們為「向死亡而存在」。似乎我們是唯一知道自己結局的生物,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們試圖通過在社交世界中工作或做任何其他事情來擺脫它。但這對我們沒有説明。逃避死亡就是逃避生命。

我曾經意識到,當我把女兒抱在懷裡時,我在想著死亡(也許這很奇怪,但想想這些事情對我一生的工作有説明)。當我把她睡著的臉靠近我時,我想到她和我都會很快死去。在那一刻,我被我對她的愛所淹沒。正是因為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太少,才讓愛情超越了簡單的家庭安排。當你真正意識到自己將要死去時,你失去的每一刻,都是永遠失去的。

真實性

與其他人格理論家不同,存在主義者不努力避免價值判斷。從現象學上講,好與壞就像固體殘留物或燒焦的吐司一樣“真實”。所以他們很清楚,生活有好有壞。最佳形式與術語 authentic 相關聯。

真實地生活包括意識到自己,意識到自己的環境(投擲),意識到自己的社交世界(墮落),意識到創造自我的責任(理解、理解)、焦慮、內疚和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此外,這意味著接受這些事情是一種自我肯定的行為。它涉及承諾、同情心和參與。

請注意,心理健康的理想不是快樂,甚至不是幸福,儘管存在主義者並不反對這些東西。目標是做你能做或最擅長的事情。

不真實性 (Falsehood)

一個不真實的人不再是 “成長”,他只是 “是”。他改變了鎖的開口,改變了靜態的動態,改變了現實的可能性。如果真實性是運動,那麼這個人就停了下來。

存在主義者避免分類。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原則上,我們從不同的 「基本材料」 (遺傳、文化、家庭等) 開始。然後,從這些基礎上,我們開始憑藉我們所做的選擇來創造我們自己。因此,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真實的方法。

約定俗成是最常見的不真實形式。它包括對自身自由的無知,過著墨守成規的生活和膚淺的物質主義。如果您設法像其他人一樣,您將不需要選擇或創建選擇。您可以求助於權威機構、您的合作夥伴或廣告來「指導」 您。然後你就會陷入薩特所說的惡意。

另一種形式的不真實是存在主義神經症。在某種程度上,神經質的人比正常人更專心:他知道自己面臨著要做出的選擇,他為此感到害怕。事實上,這讓他非常害怕,以至於他變得過度飽和。他目瞪口呆或驚慌失措,或者他用存在主義的焦慮和內疚換取焦慮和內疚的神經症:他找到了一些 「不那麼強烈 」的東西(恐懼的物體、癡迷或衝動、他憤怒的目標、疾病或假裝疾病)來使他生活中的困難更加客觀。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會說,即使你可以用一些技巧來消除癥狀,但最終你不得不面對Dasein的現實。

Binswanger 認為不真實性是選擇生活中一個簡單的主題的問題,甚至是少數幾個主題,讓 Dasein 的其餘部分被它們所支配。例如,那些具有弗洛德學派稱之為“肛門保留”的人格的主體,可能被“保留”或“保持自我”的主題所主導,或者是殭化或完美的主題。那些感覺無法控制自己生活的人可能會被運氣、命運或等待的主題所支配。一個焦慮地吃東西的人可能會被空虛和填飽肚子的問題所支配。工作狂可能被與浪費時間或被克服有關的問題所主導。

存在主義分析

診斷

Binswanger 和其他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將注意力集中在向他們的客戶發現他們對世界(或世界設計)的看法上。這不一定是討論物件的宗教或生活哲學的問題。賓斯旺格想知道的是你的“Lebenswelt”,胡塞爾的“生活世界”一詞(從這個意義上說,在英語中,我們可以使用“經驗”或“生活世界”一詞來表達主體對他所經歷的情感體驗的內涵)。簡而言之,作者尋求的是他日常生活的特定觀點。

例如,我會嘗試瞭解你如何看待你的 Unwelt 或物理世界(事物、建築物、樹木、傢俱、重力……

他還想瞭解你的 Mitwelt 或社交世界:你與他人、社區、文化等的關係。

最後,我會試著瞭解你的 Eigenwelt 或個人世界。這包括你的思想和身體,只要你相信它是你對自己的看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Binswanger 也對你與時間的關係感興趣。他想知道你如何看待你的過去、你的現在和你的未來。你是否更多地活在過去,總是試圖恢復那些美好的歲月?還是你活在未來,總是希望並準備更好的生活?你認為你的生活是一場複雜而漫長的冒險嗎?或者作為瞬間;在這裡、現在和明天再見?

同樣有趣的是我們對待空間的方式。你的世界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它是私密的還是廣闊的?是舒適還是寒冷?你是把自己的生活看作是動態的,是冒險和旅行的問題,還是從一動不動的姿態看待它?當然,這些問題本身沒有任何意義,但是當通過治療的親密關係過程與其他問題相結合時,它們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資訊來源。

Binswanger 還以不同的方式說話:有些人以獨特的方式生活,孤獨而自給自足。其他人則以雙重方式生活;更像是“你和我”,而不是“我”。有些人以複數的方式生活,認為自己屬於比自己更大的事物(一個國家、一個宗教、一個組織、一種文化)。甚至還有那些匿名、安靜、秘密、隱藏在生活背後的人。我們大多數人時不時地生活在所有這些模式中。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存在主義分析的語言是隱喻的。生活太廣闊、太豐富,無法用散文這樣原始的東西來捕捉。我的生活當然太豐富了,不能用你在遇見我之前就已經知道的文字來框定!存在主義治療師允許他們的病人揭示自己,讓他們自己被看到,用他們自己的話,在他們自己的時間空間裡。

例如,存在主義者可能會擔心你的夢,但他們不會解釋它們,而是問你它們對你意味著什麼。他們甚至可能建議你讓你的夢想激發你,引導你,暗示他們自己的意義。他們可能根本沒有任何意義,也可能意味著一切。

療法

存在主義療法的本質是治療師和他的病人或相遇之間的治療關係。這是一個 Dasein 在另一個 Dasein 之前的真實存在,一個 Dasein 對另一個 Dasein 的 “開放”。與其他更“正式”的療法(如弗洛德療法)或更“技術性”的療法(如行為療法)不同,存在主義療法似乎更依賴於你或更接近你。移情和反移情被認為是相遇的適當和自然的部分;當然,不要濫用它們,也不是不把它們放在一邊。

另一方面,人文主義者會認為存在主義治療師比他們更正式、更直接。從這個意義上說,存在主義治療師對他或她的病人來說更“自然”(通常安靜地傾聽,但有時也會表達他或她自己的意見、經歷甚至情緒)。“自然”也意味著患者認識到他或她自己的內部差異。治療師有培訓和經驗,畢竟,大概有問題的是患者。存在主義療法也被認為是一種對話,而不是治療師甚至患者的獨白。

但存在主義分析的目標是患者的自主性。就像我們教孩子騎自行車一樣,我們必須抱著他們一會兒,但最終我們將不得不讓他們獨自走。孩子可能會跌倒,但如果我們不放手,他就永遠學不騎馬!如果 Dasein(人類)的“本質”是一個人生活中的責任和自由,那麼除非你準備好解脫他,否則你無法説明某人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存在主義心理學最積極的部分是它堅持盡可能地堅持「經驗世界」。。在現象學中,我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以一種嚴格的方法來描述生命及其生活方式。理論、統計學、還原論和實驗至少在一瞬間是分歧的。存在主義者說,首先,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在說什麼!

這使得存在主義心理學自然而然地適用:它幾乎無意中在診斷和心理治療領域取得了進展;它顯示了它在教育領域的存在,甚至有一天可能會深入研究工業和組織心理學。

就作為一種調查方法而言,它的成功率要低得多。有兩本心理學期刊談論現象學研究,還有一些專門討論教育和護理的期刊對此持開放態度。但實際上,大多數心理學家都以一種相當粗魯的方式拒絕它。它被簡單地認為是非科學的,因為它與假設或統計無關,與因變數和自變數或對照組和隨機樣本無關;所有這些都使它幾乎可用於大學的研究生課程、博士論文和碩士學位。

困難

然而,存在主義之所以受到尊重,並不完全是因為它的基礎和實踐中缺乏傳統心理學。人們通常認為,這是因為講英語的心理學家流派對它的理解或誤解不足。

雖然新想法確實很難表達,需要新詞和使用舊詞的新方法,但存在主義心理學的許多術語都不必要地晦澀難懂。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自哲學傳統,可能為哲學家所熟悉,但為大多數心理學家所不熟悉。其他的則是德語或法語,翻譯得非常糟糕。他們中的一些只是異想天開或自命不凡。

我們需要的是一位真正的英語存在主義作家。畢竟,普通人經歷的語言應該是普通的語言,對吧?Rollo May 和 Victor Frankl 在這方面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存在主義者也往往有點傲慢,甚至到了爭論他們中誰對胡塞爾或海德格爾或其他任何人有“真正”的理解的地步。他們可以獲得良好的脈搏,特別是如果他們以一種可以被心理學主流接受的方式設置他們的方法,特別關注像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埃裡希·弗洛姆、卡爾·羅傑斯等人,以及其他理論家、研究人員和實踐者,他們實際上不是存在主義者,但往往更好地表達自己。

我認為存在主義者陷入的最大危險是他們傾向於保持與潮流對立的傾向。誠然,心理學有兩大種“文化”,一方面是“硬”實驗主義者,另一方面是更人性化的臨床醫生。通過詆毀實驗文化,他們只是與一半的心理學作對!

如果我對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有點苛刻,部分原因是我是他們中的一員(儘管我個人傾向於動態心理學,但我理解並分享存在主義的許多基本問題)。這就像愛國主義:你越愛你的國家,你就越擔心它的失敗。然而,我相信存在主義心理學可以提供很多東西。特別是,它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哲學基礎,讓阿德勒學派、羅傑學派和新弗洛德學派以及其他邊緣存在主義者可以發展和完善他們對人類生活的理解。

讀數

Bingswanger 的作品由 May、Angel 和 Ellenberger 首次以英文呈現在 Existencia 的一卷文章中(Editorial Piados 為西班牙文版本,從英語翻譯)。此後,在 Being-in-the-World 中收集了各種物品。他的大部分著作仍未被翻譯,尤其是 Grundformen und Erkenntnis menschlichen Daseins(《人類存在的基礎和認知》)。要查看目錄的英文翻譯,請按兩下此處。

關於存在主義心理學和一般哲學,請閱讀 Valle 和 King 編輯的 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Alternatives for Psychology,或威廉·巴雷特 (William Barrett) 的經典導言《非理性人》。

如果你足夠勇敢,你可能想嘗試一下現象學和存在主義的偉大原創者,比如埃德蒙·胡塞爾或馬丁·海德格爾。克爾凱郭爾和尼采令人著迷,讓-保羅·薩特 (Jean-Paul Sartre) 也是如此,他提供了海德格爾存在主義的不同版本。

如果你需要更易理解的東西,可以試試基恩的《現象學心理學入門》、斯坦納的經典著作馬丁·海德格爾、麥考爾的《現象學心理學》(其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部分關於海德格爾的術語)以及斯圖爾特和米庫納斯的《探索現象學》。有關存在主義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歷史,請參閱斯皮爾伯格的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現象學。本書還提到了其他存在主義心理學家。

關於被認為是存在主義者的各種作家的西班牙文書籍數不勝數,只需在互聯網上的任何搜尋引擎中輸入關鍵字“存在主義”,它們就會出現。(新約)。關於被認為是存在主義者的各種作家的西班牙文書籍數不勝數,只需在互聯網上的任何搜尋引擎中輸入關鍵字“存在主義”,它們就會出現。(新約)。

本文僅供參考,我們無權做出診斷或推薦治療方法。我們邀請您去看心理學家來治療您的特定情況。

心理術

心理術網站於 2016 年作為心理學學生的學習材料集合開始,由兩名心理學學生創建,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個人提供心理健康建議、工具和學術支援,擁有超過 5000 個訂閱者、1,000 多篇文章,已成為最受歡迎的心理資訊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