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社會心理學中,近年來有一種理論勢頭強勁,似乎試圖克服行為主義模型和心理科學的實證主義方法。儘管受到了極大的批評,但社會表徵理論已經贏得了追隨者,他們將寶貴的時間投入到心理學這一領域的研究中。
深入研究社會心理學最新模型之一是很有趣的,根據其主要代表塞爾日·莫斯科維奇的說法,該模型很容易掌握社會表徵,但不能掌握它們的概念。這就是為什麼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打算深入研究社會表徵的概念。+
介绍
本文從社會表徵理論最著名的理論家以及其他從事該領域的研究人員的角度描述和分析了社會表徵理論的主要基礎。還概述了一些註釋,提到了該理論所依據的工作方法,並作為研究各種社會對象的基礎。它被認為是所有對社會表徵研究感興趣的人以及對社會科學研究感興趣的人的介紹。
尋找社會表徵的起源。
社會表徵是近年來社會心理學領域引發爭議最多的話題之一。追隨者和批評者都投入了寶貴的時間來研究它,這就是為什麼對其原理的研究成倍增加的原因。
正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這個理論才浮出水面,它針對的是關心理解社會思想本質的人。1961 年,正是在巴黎,該書的作者塞爾日·莫斯科維奇 (Serge Moscovici) 發表了題為“La Psychoanalyse son imàge et son public”(“精神分析,其形象和公眾”)的博士論文,作為多年理論和實證研究的結晶。在其中,他通過對媒體的分析和對不同社會群體的採訪,研究了法國社會看待精神分析的方式。
當時的社會心理學家僅限於描述個體類別,而不解釋行為的社會構成。此外,他們認為社會只是特定性質的心理機制的“附加值”。出於這個原因,該理論必須經過十年才能開始獲得追隨者,多年後成為歐洲社會心理參考書目中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著作之一。
根據 Tomás Ibáñez (1988) 的說法,該理論的接受度低是由於行為主義潮流的深遠影響,該潮流認為顯性行為是唯一的研究對象,並低估了基於主觀闡述的其他解釋。伊巴涅斯還指出的其他原因是:
- 研究中賦予個人過程的特權,低估了群體。
- 美國現有的歐洲,特別是法國研究的形象,以語言主義者和推測者為標誌,這種評估也轉移到了莫斯科維奇的研究中。
- 將社會代表的概念簡化為態度的概念,這一事實可以通過莫斯科維奇提出的機制之一來解釋,通過該機制,新知識通過簡化為已知的圖式或所指對象來吸收。因此,對許多人來說,代表性只不過是一種概念化態度的新方式。
社會心理學的演變經歷了與態度、社會認知和社會表徵等精確概念相關的階段,這些階段在該學科特別是所提出的理論的歷史演變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跡。因此,找到它的前因是一項相當複雜的任務,因為心理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幾個潮流和流派被認為與它密切相關。
莫斯科在心理學研究中重新引入社會維度的提議有其先例,其先例在於威廉·托馬斯和弗洛里安·茲納涅茨基(1918)關於波蘭農民的著作。他們提出了一種更社會化的態度概念,將其視為決定個人對社會性質現象的反應的心理過程:價值觀。在這方面,Jahoda、Lazarsfeld 和 Zeisel (1933) 的作品也可以在奧地利社區的失業者身上找到。
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它們試圖通過群體共享的社會起源信念來解釋行為,在社會和文化結構以及心理方面之間建立互動和相互依存的關係。因此,通過態度的概念,可以捕捉社會變化的主觀表達。正因為如此,出現了許多關於社會表徵和態度之間的異同的爭論,這些爭論一直持續到今天。
心理社會學家弗里茨·海德 (Fritz Heider) 標誌著當前社會認知和社會表徵研究的一個里程碑,他解釋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龐大而複雜的常識心理學知識系統,既可以向自己解釋自己的行為,也可以理解他人的行為。 因此,他們的行為,他稱之為“天真心理學”的現象。在這方面,他在一份聲明中提到:
「……根據天真心理學,人們對自己的環境和其中發生的事件有了解,他們通過感知和其他過程獲得這種知識,他們受到個人和非個人環境的影響……他們與其他實體保持統一關係,並根據某些規則負責。所有這些特徵決定了對方在我們的生活空間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我們對他們的反應……“(Heider,1958 年,Perera, M. 引自,2005 年,第 34 頁)
海德是對的,現實來到我們身邊,正是透過它的解釋,我們才能破譯它。因此,我們賦予它的意義是那些構成它獨特和個體的意義,正是這一點對我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考慮到這一點,社會學家 WI Thomas 在說“……如果情況被感知為真實情況,它們確實是真實的。(Thomas 和 Thomas,1928 年,引自 Ibáñez, T.,1988 年)
在社會表徵理論的歷史演變中,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塗爾幹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他從社會學中提出了集體表徵的概念,指的是“……群體與影響它的對象相關的思考方式……”(塗爾幹,1895/1976,引自 Perera, M.,2005 年,第 26 頁);他認為它們是具有象徵性質的社會事實,是個人思想聯想的產物。
……「社會事實與心理事實不僅在品質上有所不同;它們有另一個基質,它們不在同一環境中進化或依賴於相同的條件。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也不是通靈者,因為它們都由思維或行為方式組成。但集體意識的狀態與個人意識的狀態具有不同的性質;它們是另一種表徵:它們有自己的法律……」(塗爾幹,1895/1976,引自 Perera, M.,2005 年,第 28 頁)
塗爾幹在他的兩種意識(個人和集體)理論中,假設集體的成員無意識地共享他們通過教育同化、複製和傳播給他人的模式,作為行為形式。對此,莫斯科維奇指出,塗爾幹的提議與他指出的提議相比是僵化和靜態的,並提出這是這位社會學家發展的社會的典型特徵。對此,莫斯科維奇說:
…“在古典意義上,集體表徵是一種解釋機制,指的是一類一般的思想或信仰(科學、神話、宗教等),對我們來說,它們是需要描述和解釋的現象。與特定理解和溝通方式相關的特定現象——一種創造現實和常識的方式。為了強調這種區別,我使用「社會」一詞而不是「集體……」(Moscovici,1984 年,Perera, M.,1999 年,第 5 頁引用)。
在托馬斯·伊巴涅斯看來,集體表徵「……它們是超越特定個體的心理產物,是社會文化包袱的一部分。正是在它們中形成了個體表徵,這些表徵只不過是它們的特殊表達並適應每個特定個體的特徵……“(Ibáñez, T.,1988 年,第 19 頁)。
雖然塗爾幹確實不是第一個指出社會因素是人類思想和行動的決定因素的人,但正如上面已經明確指出的那樣,他為人類思想作為歷史和文化產物的概念奠定了基礎,這是無可爭議的。出於這個原因,莫斯科維奇認為這些想法是他提議的最重要先例之一。
我們在二十世紀初發現的另一個先例是塔爾德(Tarde,1901)的研究,他幫助揭示了社會表徵理論的運作機制和闡述模式,儘管與塗爾幹相反,他將個人和個人良知的作用定義為社會所有生命的基礎。
其他流派,如皮亞傑進化心理學,也受到了這一理論的滋養。皮亞傑的觀點與面對真實或象徵性物體、智力狀態、孩子對世界的表徵等容易採取行動的概念或操作社會計劃有關,這些觀點在某種程度上在社會表徵的概念中具有痕跡。同樣,同化和適應的概念為莫斯科維奇提供了解釋社會表徵形成和運作過程的元素。
就他而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大量著作也滋養了社會表徵理論。解釋這一點的思想之一是在《大眾心理學與自我分析》(1921 年)中,當時弗洛伊德提出個體心理學的社會特徵是人類生活的一個組成特徵。
社會認知主義學派還有其他先例,其主要代表是巴特勒特、阿什和布魯納,他們將深入研究認知過程、表徵,以解決現實面前內容中的偏見和錯誤。
其他作者,如 Berger 和 Luckman (1967) 將現實知識視為主觀領域的社會建構。他們試圖發現表徵與產生表徵的對象之間的關係,以及它通過交流的出現和演變。他已成為該理論基礎一部分的基本貢獻是:
- 日常生活中的知識具有生成性和建設性的特徵:我們的知識是與我們所知道的社會對象相關的內在產生的。
- 這一代和建設的本質是社會性的:它涉及主體、群體和機構之間的溝通和互動。
- 語言和交流是傳播和創造現實的機制:它們也非常重要,因為它們是獲得其意義的框架。
儘管該理論的發展存在局限性,但我們可以說,從 70 年代開始,社會表徵理論歷史上的一個新時期開始了。莫斯科的預算開始用於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並基於這種模式進行了大量工作。1972 年,莫斯科維奇的追隨者赫茨利希和丹尼斯·喬德萊特綜合了該理論的基本原理,喬德萊特在對該類別進行了研究後,重新設計了該概念。1979年,第一屆社會表徵理論國際大會在巴黎舉行。其他研究由 Tomás Ibáñez、Darío Páez、María Auxiliadora Banchs、Alicia Mounchietti 等作者進行。
具體來說,在我國,我們可以找到許多研究人員,如諾瑪·瓦薩洛、瑪麗塞拉·佩雷拉、瑪麗亞·德洛斯·安赫萊斯·托瓦爾、阿曼多·阿隆索、埃麗莎·納普、艾琳·史密斯等,他們在研究中解決了諸如:酗酒、艾滋病、健康、工作、黑人、領導人、犯罪等。
社會代表概念的近似值。
「社會代表性」是我們目前在社會科學領域的各種研究中發現的術語。到目前為止,即使在莫斯科維奇的第一部作品中,也沒有證據表明對這種現象有完整的定義。對此,莫斯科維奇本人表示:「……雖然掌握社會表徵的現實很容易,但掌握這個概念卻一點也不容易……」(Moscovici,1976,Perera, M.,1999,第7頁)。這導致我們研究召喚我們的概念的複雜性。 自起源
以來,它既起源於文化和意識形態等社會學元素,也源於圖像和思想等心理學元素,因此它的位置將介於心理學和社會學兩大科學之間。
這個概念首次出現在莫斯科維奇的作品(1961 年)中,他指出:
「……社會表徵是一種特殊的知識模式,其功能是個體之間行為和溝通的闡述。它是一個有組織的知識語料庫,也是心理活動之一,人們通過它使物理和社會現實變得可理解,將自己融入一個群體或日常交流關係中,釋放他們的想像力……它們是價值觀、觀念和實踐的體系,為個人提供了在社會和物質環境中定位自己並掌握它的手段。它是圖像和語言的組織。所有社會表徵都是由社會化的人物和表達方式組成的。它是圖像和語言的組織,因為它剪掉並象徵著現在或變得普遍的行為和情況。它意味著結構的重新交織,元素的重塑,對價值觀、概念和規則背景下所給予的東西的真正重建,從此這些價值觀、概念和規則被統一起來。社會代表會說話、展示、交流、產生某些行為。一組關於特定觀點的命題、反應和評估,在調查或對話期間,由集體“合唱團”表達,每個人都願意或不想這樣做。這些命題、反應或評價根據階級、文化或群體以多種方式組織,並構成與階級、文化或群體一樣多的意見世界。每個宇宙都有三個維度:態度、信息和表徵領域……“(Moscovici,1961/1979,引自 Perera, M.,2005 年,第 43 頁)
多年後,作者自己說:
「……社會表徵是一組起源於日常生活、個人間交流過程中的概念、陳述和解釋。在我們的社會中,它們對應於傳統社會的神話和信仰體系;你甚至可以說它們是當代版的常識……日常社交互動中共享的認知結構,為個人提供常識性理解,與獲取和交流知識的特殊方式相關聯,這是一種創造現實和常識的方式。與社會環境的對象、方面或維度相關的價值觀、觀念和實踐體系,它不僅可以穩定個人和群體的生活框架,而且還構成了指導對情況的感知和應對措施的闡述的工具……“。(莫斯科維奇,1981 年,佩雷拉,M,2005 年,第 44 頁)
考慮到莫斯科維奇的思想,社會表徵涉及一種常識性知識,它必須是靈活的,並且在獲得的真實感概念和人為自己改造的形象之間佔據中間位置。它也被認為是在給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構建群體和個人現實的過程和產物。
一個忠實於莫斯科維奇提出的想法的廣為接受的提議可以在 Denise Jodelet (1984) 的闡述中找到,他指出社會代表性的概念涉及:
- 我們作為社會主體,從近處或遙遠環境中的人們那裡了解日常生活事件、環境特徵、其中流通的信息的方式。
- 自發的、天真的或常識性的知識,而不是科學思維。
- 社會闡述和共享的知識,由我們的經驗以及我們通過傳統、教育和社會交流接收和傳播的信息和思想模式構成。
- 參與社會群體共同現實的社會建構並試圖從本質上主導該環境,理解和解釋我們生命宇宙的事實和想法的實踐知識。
- 它們同時是對外部現實的挪用活動以及對該現實的心理和社會闡述的產物和過程。它們是構成性和組成性的思想。
1986 年,喬德萊特將新元素納入他的定義中,指出它們是“……一組含義的濃縮圖像;參考系統使我們能夠解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甚至賦予意想不到的事情意義;用於對與我們有關係的情況、現象和個人進行分類的類別……偽造我們共識現實的證據的實踐知識形式……“。(Jodelet, D., 1986,引自 Perera, M, 1999,第 9 頁)。
最近,他指出:
“社會表徵涉及日常經驗中提供的常識性知識;它們是感知程序,是具有天真理論地位的結構,是行動的指南和閱讀現實的工具;使我們能夠解釋事件進程和社會關係的意義系統;表達個人和群體與世界和他人保持的關係;在與公共空間中流傳的話語的互動和接觸中形成的;銘刻在語言和實踐中的;而它作為一種語言的功能,因為它們的象徵功能以及它們為編纂和分類生命宇宙而提供的框架。(Jodelet, D., 2000,引自 Perera, M.,2005 年,第 47 頁)
其他遵循該理論的作者強調文化和屬於某些社會群體的重要性,就像卡魯加蒂和帕爾馬諾里的情況一樣,他們指出“……社會表徵是一組關於特定觀點的命題、反應和評估,由談話或談話期間到處的“集體合唱”發出。無論每個人喜歡與否,“集體合唱團”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們可以說“輿論”,但實際上,這些命題、反應、評價是根據每種文化中的文化、階級和群體以非常不同的方式組織的。因此,這是一個由類別或群體組織良好和共享的意見宇宙的問題。(Carugati, F. 和 Palmanori, A.,1991 年,Perera, M.,1999 年,第 8 頁)。
Di Giacomo (1981) 指出它們是“……社會對象之間關係的評估、分類和解釋類別的假想模型,特別是導致規範和集體行動決策的群體之間的關係……“(Giacomo,1981 年,Perera, M.,1999 年,第 10 頁)。多年後,他堅持這一類別的結構化性質,提出:“……然而,每一套意見並不構成社會表徵……識別社會表徵的第一個標準是它是結構化的。(Giacomo,1987 年,Ibáñez, T.,1988 年,第 35 頁)。通過這種方法,作者指出,我們想到的每個物體不一定有社會表徵,儘管他通過以系統方式包含不同的組成部分來暗示它的臼齒性質。
托馬斯·伊巴涅斯的一些闡述告訴我們,“……表徵產生了人們在社會環境中理解、行動和定位自己所需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表徵的作用與科學理論類似。它們是常識性理論,使我們能夠以足夠的精度描述、分類和解釋日常現實的現象,使人們能夠在其中發揮作用而不會遇到太多挫折。簡而言之,社會表徵似乎構成了社會生命發展絕對不可或缺的機制和現象。(Ibáñez, T.,1988 年,第 55 頁)。
María Auxiliadora Banchs (1990) 將社會表徵視為一種綜合社會主體性的實踐思想模式。它面向溝通、理解和掌握他們的社會環境。
達里奧·帕埃斯 (Darío Páez) 指出,“……它們是不太穩定的信仰體系,並且大多數時候是我們所說的在社會中形成的“次文化”的特徵。這些出現在需要「正常化」並轉化為已知或解釋負面事物的物體或社會事實時。社會表徵被認為是「非制度化」的意識形態話語。(Páez,1992 年,引自 de la Incera, N.,2000 年,第 12 頁)。
其他研究人員認為,社會表徵首先是“社會文化產物”,因為它們來自社會,並告訴我們假設它們的群體的特徵。研究某些表徵的具體內容使我們能夠描述一個社會在該社會歷史上特定時刻的特徵。然而,不能忘記,最重要的是,社會表徵是過程。
它們既是構成的思想,也是構成的思想;只要它們被轉化為干預社會生活的產物,作為預先形成的結構,使解釋現實成為可能。它們是組成思想,因為它們不僅反映了現實,而且還干預了現實的闡述。因此,可以說社會表徵是現實建構的過程。
一般來說,社會表徵構成了一種主觀的、多方面的和多態性的形態,文化、意識形態和社會結構歸屬感的現象在其中留下了印記;同時,情感、認知、象徵和評價元素也參與其配置。
當然,關於這個主題,已經闡述了許多概念;因此,不可能將它們全部解釋出來,然而,儘管它們具有多樣性,但我們注意到它們並不排他或矛盾,而是傾向於相互補充。這就是為什麼我同意許多研究人員的觀點,他們認為定義有多少種類的表徵對象就有多少。
主要來源。
社會表徵的主要來源已反映在闡明這一理論的基本假設中。從廣義上講,我們發現了人類在歷史中積累的經驗,即文化結晶的場景,將在每個特定的社會經濟背景下呈現其特殊性。然後,通過傳統、信仰、規範、價值觀,它以集體記憶的表達方式傳達給每個人,正是通過語言傳播所有這些文化武器庫,這對社會表徵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
因此,當我們提到決定表徵的社會文化背景時,我們必須考慮我們研究的表徵群體和對象產生、發展和發展的歷史、經濟和意識形態條件。與主體和群體互動的機構或組織,以及個人在屬於某些群體和他們參與的社會實踐方面的社會融入也很重要。表徵的
另一個重要來源是不同形式的社會交流,其中媒體可以被視為知識、價值觀、模型、信息和人際交流的傳遞者。在後者中,我們可以突出我們接收並提供完整信息積累的日常對話,這對於社會代表性的結構至關重要。
在這些交際互動中,所謂的“交流背景”產生了,它作為表徵的永久舞台,反過來又是表徵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內容來源。
Darío Páez (1992) 指出,社會表徵是在面對需要“正常化”的對象、過程或社會事實時出現的,即被轉化、調整為已知和具體的東西,或解釋什麼是消極的。他還指出,每一種刻板印象、每一種意識形態信念,不一定都源自於一種表徵,只有那些與衝突情況有關的表徵,因此他肯定意識形態價值觀與衝突存在之間的矛盾導致了表徵的出現。
在 Fran Elejabarrieta (1995) 看來,能夠產生表徵過程的對象主要有三種類型:
- 日常生活中具有功利主義性質的物體、思想和科學理論。
- 文化想像力、神話或魔法元素,這些都是特定背景下社會群體的相關問題。
- 莫斯科維奇稱之為“社會可辯論性”的社會條件和重大事件是與群體和背景特別相關的爭議。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綜合社會表徵是根據社會環境中流通的交流以及個人在該環境中必須承擔和佔據的角色和立場來構建的,在其中我們發現表達了個人面對日常情況的一系列信念、價值觀、態度、規範和傳統。
社會表徵的建構。
社會表徵構成了一個結構化的功能單元。它們由主觀形態組成,例如:觀點、態度、信仰、形象、價值觀、信息和知識。有些可能與社會表徵本身密切相關,這一直是許多批評的基礎,因此它們包含在表徵本身中,因此社會表徵超越了它們,是一種更複雜的形式。
表徵圍繞三個基本組成部分構建:對對象的態度、有關該對象的信息以及一系列內容分層組織的表徵領域。
研究表明,從起源的角度來看,態度是表徵的第一個維度,因為我們以後對自己表示“某物”,並且是對該“某物”採取立場的函數。
態度
它是表徵的情感元素。它表現為一個人對所表徵對象或多或少的有利傾向;因此,它表達了與對象相關的評估方向。它印記了一個充滿活力的角色,並將行為定向於表現對象,為其提供不同強度和方向的情緒反應。莫斯科維奇指出:“
……態度意味著一種已經構成的刺激,存在於社會現實中,人們以某種內在傾向對此做出反應,而社會表徵則位於“兩極”:它構成了刺激並決定了所給予的反應。(Rodríguez, O., 2001, p. 17 參考)。根據 Darío Páez
的說法,態度和表徵之間最顯著的區別在於對數據的解釋,而不是所使用的儀器,因為技術非常相似。
資訊
它是指關於表徵對象的知識的維度;它的數量和質量取決於幾個因素。在其中,群體歸屬感和社會融入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信息的獲取總是由這兩個變量調節的。群體相對於代表對象及其周圍的社會實踐的接近或距離也具有很強的影響能力。
代表領域
這是社會表徵的第三個構成要素。它提出了“模型”的概念,指的是表徵內容所採取的順序,這些內容被組織在特定的功能結構中。
表徵場是圍繞核心或比喻方案構建的,它構成了表徵中最穩定和堅實的部分,由賦予其餘元素意義的認知組成。在具象的核心是那些對主體具有更大意義的內容,它們生動地表達了所代表的對象。需要強調的是,這個維度是研究人員從對前幾個維度的研究中“構建”出來的。
Jean Claude Abric (1976) 假設表示被組織成一個中心和一個外圍系統。它假設個人或群體不是對情況的客觀特徵做出反應,而是對他們對情況的表徵做出反應。
中央系統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因為它將構建牢固地錨定在闡述它的群體的集體記憶中的內容,為表徵提供穩定性和持久性,這就是為什麼它構成了最連貫和最嚴格的部分。
該系統的主要特點是:
- 它與歷史、社會學和意識形態條件直接相關並由其決定。以團體的集體記憶及其規則體系為標誌。
- 具有穩定性、連貫性和抗變革性。它保證了表示的連續性和持久性。
- 它與直接的社會背景具有某種相對的獨立性。
- 它具有生成功能,通過它創造或轉換其他構成的表徵元素並賦予意義。
- 它是統一或穩定的元素,因為它決定了將代表性元素聯合起來的紐帶的性質。
- 它具有共識功能,因為它允許定義社會群體的同質性。
每個主體的個人經驗都入到外圍系統中,因此可以解釋群體內成員之間存在的表徵的多樣性。該系統比中央系統採用更大的活力、靈活性和個性化。
其基本特徵可概括如下:
- 它對直接上下文的特徵更敏感。它具體化了中央系統採取立場或行為。
- 由於其靈活性,它保證了中央系統對群體所面臨的具體情況的不平衡和特徵的調節和適應功能。它是捍衛和保護表徵中心意義的重要元素,吸收新的信息或事件,可能會質疑中心核心。
- 它的靈活性和彈性使得將表現整合到與主題的歷史、他或她的生活經歷相關的個體變化中成為可能。它使得更個性化的表徵的存在成為可能,這些表徵圍繞著群體其他成員共有的中心核心進行組織。它允許對表示進行某種單獨的調製。
表徵是圍繞具象核心構建的,賦予其全球意義,並組織保護其穩定性並具有適應功能的外圍元素。
社會表徵是如何形成的?
為了實現表徵的形成,必須發生兩個過程:客觀化和錨定,這兩個階段因一個預設另一個的事實而緊密相連。只有客觀化、自然化和錨定的表徵才能讓我們解釋和指導我們的行為。這就是為什麼不同的作者已經證明了它的範圍。
客觀化
它可以定義為我們通過這個過程將具體圖像帶入具體圖像,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其含義,那些以抽象方式出現的概念。它包括將頭腦中的東西轉移到存在於物質世界中的東西。
達里奧·帕埃斯會說:“……它是知識被具體化、具體化為具體對象的過程。在這個階段,元素被選擇性地保留,自由組織,並構建一個簡單的標誌性具象模型。(帕埃斯等人,1987 年)
這種機制受到主體融入社會及其社會條件的影響。它通過三個階段進行:選擇性建設、結構化圖式化和歸化。
選擇性施工
通過這個過程,不同的社會群體和組成他們的主體以一種非常特殊和具體的方式,適當地獲取 有關物體的信息和知識。這種形式的準備涉及保留某些資訊元素並拒絕那些不重要的資訊元素。保留的元素經過轉換,以便它們能夠適應主體中已經構成的思想結構,也就是說,這些新元素將適應先前形成的結構。
結構化模式化
一旦信息被選擇並通過挪用過程進行適當調整,它就會在內部組織起來,以連貫且易於表達的方式形成所表示對象的圖像。這導致中央核心的形成。
入籍
根據伊巴涅斯的說法,這是中心核獲得本體論地位的過程,將其置於客觀現實的另一個組成部分。中心核是心理表徵的社會建構過程的結果;然而,原子核的人為和象徵性特徵被遺忘了,而完全的事實存在被歸因於它。核心成為與它完全對應的現實的直接表達,它似乎只不過是對它的忠實反映。一旦它被構成,原子核就擁有自然物體的所有力量,這些自然物體“自己”強加於我們的思想。
物化機制明顯受到一系列社會條件的影響,例如將人插入社會結構。
錨點
莫斯科維奇指出,“……正是這種機制使我們能夠面對創新或接觸不熟悉的物體。我們利用我們已經知道的類別來解釋社會領域中出現的新對象並賦予其意義。」(Moscovici,1976 年,引自 Ibáñez, T.,1998 年,第 50 頁)。
對我們來說,錨定過程是將有關對象的新信息整合到思想中,該信息在我們的舊模式中具有特定的含義,並且歸因於該信息在群體交互中的功能和調節作用。
正是在這裡,同化和適應的過程得到了體現,因為接收到的信息被我們已經構成的圖式扭曲了,反過來,這些新信息會改變我們自己的圖式以適應它們的特徵。那麼可以說,這個過程是指社會表徵及其對象的紮根。
錨定過程闡明了表徵的三個基本功能:整合新奇的認知功能、現實的解釋功能以及引導行為和社會關係的功能。(由 Rodríguez, O., 2001 年,第 20 頁引用)。
錨定和物化都讓陌生變得熟悉;第一種是將其轉移到我們特定的領域,在那裡我們能夠比較和解釋它,第二種是通過在我們可以觸摸並因此控制的事物之間進行複製。
事
社會表徵的功能已被幾位作者揭露,凸顯了理論在社會領域的功能和實際有用性。讓·克洛德·阿布里克(Jean Claude Abric,1994)對這個主題進行了系統化,他總結了他認為表示的四個基本功能。這些功能是在 Maricela Perera (1999) 進行的一項工作中開發的,這些功能正是我們在下面介紹的:
- 知識功能:它使我們能夠理解和解釋現實。表徵允許社會行為者以一種對他們來說可同化和理解的方式獲取新知識並將其整合,與他們的認知圖式和價值觀一致。另一方面,它們促進了溝通,並且是溝通的必要條件。它們定義了允許社會交流、知識傳播和傳播的共同參考框架。
- 身份功能:表徵參與身份的定義,並有可能保護群體的特殊性。它們還將個人和群體置於社會背景下,從而能夠闡述令人滿意的社會和個人身份,即與社會和歷史確定的規範和價值觀體系相容。
- 定向功能:表徵指導行為和實踐。它們直接干預情況目的的定義,從而先驗地確定適合該主題的關係類型。它們允許產生一個預期和期望系統,構成對現實的行動。它們使得選擇和過濾信息成為可能,根據現實的表徵來解釋現實。它定義了在給定的社會背景下什麼是合法和可以容忍的。
- 正當性功能:表徵允許證明行為或立場的合理性,解釋參與者在某種情況下採取的行動或行為。
社會表徵的功能可以綜合為評估、定向、解釋和分類。為此,必須添加另外兩個與上述功能密切相關的功能。這些功能是:
- 替代功能:表徵充當圖像,取代它們所指的現實,進而參與有關該現實的知識的建構。
- 標誌性象徵功能:它允許透過取代該現實的圖像或符號來呈現社會現實的現象、對象或事實。透過這種方式,它們充當了一種戲劇實踐,以象徵性的方式再現現實。
社會表徵研究方法
研究社會表徵理論是一項艱鉅而複雜的任務。多年來,人們對這個主題進行了不同的研究,為此使用了各種方法和工具,但直到今天,還沒有一個特別受到特權,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或任何一種都是有效的。對此,多瓦斯說:“……概念的多種近似及其傳達的多種含義,使其成為難以操縱的工作工具。” (Doise,1990 年,引自 Cabrera, M.,2004 年,第 14 頁)
表徵現象的重要性、廣度和複雜性導致需要結合互補闡述的理論方法或觀點並採取不同的方法論方法,但這並不意味著理論方法論折衷主義。因此,我們有可能從相容的假設出發,從不同的角度處理現象,能夠闡明使我們更接近它的方法和技術。
準確地說,獲取其知識的方法之一是在交流和解釋領域,語言對我們研究的重要性得到了揭示,因為正是通過個人的“話語”,我們才能了解這種現象。根據 Potter 和 Wetherell (1987) 的說法,「話語」將是所有形式的口頭、正式和非正式互動以及各種書面文本。它的超越性在於,它是一種系統地建構它所談論的對象的實踐。
有必要以足夠的嚴謹和精確性確定表徵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以便我們能夠研究其內部動態,作為社會思想的一種模式。有必要訴諸技術,使我們能夠了解構成這一類別的比喻方案、表現領域、態度和信息集,並使我們能夠見證由於這些元素的結構程度而存在社會表現。
我們認為,通過深入訪談和詞語聯想等技巧,我們可以獲得這種話語材料,這些材料本質上有利於自發性和交流情境的自然化。
有必要補充的是,話語並不構成受試者表徵的直接表達,由研究人員來構建它們,並進行仔細分析,因為受試者產生的語義宇宙包括認知、象徵和情感元素,這些元素組織、賦予每個特定個體的思想意義和方向。
我們絕不能忽視該理論提出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戒律,即所有表徵總是屬於某物(客體)和某人(主體、人群或社會群體)。鑑於兩者之間必須存在的辯證關係,有必要指出 Celso Pereira de Sá (1998) 指出的一些方法論方面,我們在研究這一類別時認為這是基本的。它們如下:
- 準確地陳述表示的對象。
- 確定將研究其話語表現和行為的主題。
- 確定社會文化背景的維度,其中將考慮的主題以了解代表性的發展。
顯然,我們面臨著研究社會表徵的廣泛方法論可能性。然後由我們來定義我們將用於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方法,就研究方法而言,這將包括設計研究的邏輯分析,這不是一個線性定向序列,而是一個通過矛盾前進的辯證過程。
本文僅供參考,我們無權做出診斷或推薦治療方法。我們邀請您去找心理學家來治療您的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