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分析和概念化悲傷過程與老年人之間的關係,即分析老年人的悲傷過程。
此外,個人在他生命的這個階段如何度過這個過程也得到了加深。它從這樣的假設開始,即這個事件會導致個體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以某種方式表徵;並會引起他的正常或病理反應。本文還包括一個小型概念調查,以驗證這些階段的通過情況。作為本文的結尾,提出了可能的解決方案或乾預措施,以便可以有利地開發此過程。
介紹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想調查老年人如何度過哀悼過程,特別關注配偶去世所經歷的過程。這是因為我們都會達到那個年齡,不可避免地遲早會失去我們的伴侶,這種情況最有可能發生在這個生命階段,即成年晚期。此外,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曾失去一個或兩個祖父母,這讓我們想要更深入地研究這個話題。
總之,我們的工作將側重於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將老年人的悲傷過程概念化。特別注意喪偶問題,即失去配偶的經歷,採用不同作者提出的建議。同樣,老人的生活在失去親人後是如何重組的。
理論框架
悲傷可以定義為由於失去所愛的人或事物而產生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狀態,並伴有身體和情緒症狀。換句話說,它是面對損失時發生的一種情緒反應。後者在心理上的創傷程度與傷口或燒傷的程度相同,這就是為什麼它總是很痛。恢復正常平衡需要時間和過程,這就是悲傷過程(姑息治療專家協會)。
悲傷的過程
悲傷的過程在親人去世後或幾個月後立即開始。時間段或持續時間因人而異(Villena),並不總是相同的,取決於失去時的影響程度、個人的個性以及所擁有的內部和外部記憶。死者的。除了死者的身份和角色、遭受損失的人的年齡和性別、發生損失的原因和環境以及影響倖存者的社會和心理環境之外。
像任何過程一樣,哀悼經歷了不同作者定義的階段。總的來說,每個人都同意決鬥分為四個動態階段,第一個階段稱為“衝擊和困惑或衝擊”. 當我們面臨死亡的消息時,這個階段就開始了。它可以持續幾分鐘、幾天甚至六個月。他們試圖保護自己免受新聞的影響。老人面對的是他無法理解的現實,吸引了他所有的注意力,所以安慰不會被接受。必須由他自己來驗證和麵對現實。也不應該過度保護它,不要強迫它做它不想做的活動,也不應該讓它長時間處於絕對休息狀態。另一方面,你會體驗到悲傷和痛苦、難以置信和困惑的感覺。它還會因缺乏或過量而出現食慾障礙,以及噁心和失眠。
第二階段稱為“憤怒與內疚”;有一種強烈的痛苦,伴隨著情緒障礙。死亡已經被接受為一個真實的事實。老人開始尋找不在的人,並開始表達對他的感情。第三個階段是“世界的混亂、絕望和退縮”. 這個階段可以持續長達兩年。悲傷和哭泣加劇。內疚、怨恨、孤獨、渴望和自責的感覺出現了。老人感到憤怒,這使他感到不滿並阻止他重新適應新的現實,並且他們有未考慮的行為或行為。死者的夢想,社交退縮,不斷嘆息,多動,並經常與死者相同的地方。他表現出身體感覺,例如空腹、胸部或喉嚨發緊、對噪音過敏、人格解體、窒息感和口乾。還有憂慮的想法,死者的存在,視覺和聽覺幻覺。不必等老人改變行為或壓抑悲傷,相反,
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階段被稱為“世界重構、重組和治愈”。重組可以持續長達兩年。老人開始意識到損失,接受空虛並將其納入當前的缺席。和平和生活感重現,情緒和感覺減弱。他再次感受到周圍人的溫暖。他開始對迷失的人有更現實的看法。
當損失已經被接受並且記憶不會引起痛苦時,就會有人談論哀悼的細節。公開表達一個人所感受到的痛苦是自然而可取的事情,它假設在闡述最近經歷的悲傷方面有一個很好的心理出口。
就其本身而言,悲傷過程有一些任務,必須完成這些任務才能成功結束,以引發對它的良好闡述。一個人必須接受失去親人的現實,然後承受悲傷和情感上的痛苦,然後在沒有失踪者的情況下適應環境,建立一個新的穩定和令人滿意的生活,最後通過減少死者的情感能量來消除它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恢復愛的能力的意義上的其他關係。
如果我們現在描述病理性決鬥的特徵,那麼當過程的任務尚未經歷和完成時,它們就會發生。異常的悲傷可以以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從哀悼延遲或消失,到非常強烈和持久的悲傷,甚至可能與自殺行為或精神病症狀有關。這些老年人以嚴重和延遲的形式表現出悲傷的跡象。這裡的問題是詢問患者為什麼無法克服損失。對此有不同的解釋。一方面,由於老人對已故配偶的依戀,可以看出強烈的依賴性。
或者,老人與另一位家庭成員沒有親密關係,他可以將他與配偶之間的某些聯繫轉移給這位家庭成員。以前的病態喪親關係(如果有的話)也很可能是矛盾的。由於這種哀悼,可能會引發抑鬱症,這在老年人中可能是致命的。這是由老人的性格和他的生命史決定的。這種類型的抑鬱症會影響中樞有機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使持續生長過程和智力癱瘓。此外,機體功能下降,身體機能下降,防禦能力低下,很容易成為任何疾病的獵物。一些神經遞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發生改變。
精神受苦,年老時常感到疲倦。身體健康的喪失會導致自卑、依賴性增加和活動能力下降。在這種情況下,重要的是要考慮到生活在病態對決中的老年人會給我們一些警告信號,例如精力不足、感覺老了、厭食症或失去享受的慾望。此外,它還可能導致失眠、食慾下降和可量化的體重減輕。他們有死亡的念頭、強烈的社交退縮、某種罪惡感、情緒變化以及身體疼痛和對健康的抱怨是很常見的。
悲傷和憂鬱
哀悼和憂鬱是對失去的反應。弗洛伊德將“決鬥”一詞理解為兩種含義:痛苦(“dolere”)和兩者之間的戰鬥(“duelum”),因為哀悼意味著兩人之間的痛苦戰鬥:一方面,抗拒放棄自己的自我滿足的地方,另一方面堅持損失的現實原則。
弗洛伊德想知道為什麼哀悼是痛苦的,對此他指出在哀悼中我們可以找到三種影響: 痛苦,這是對危險的反應,它突然出現,引發哀悼。然後是痛苦,即未處理量的積累所產生的不快。
哀悼的痛苦方面在於對丟失物體的表徵過載,考慮到自我對帶回丟失物體記憶的一切都很敏感。然後,必須一點一點地釋放超載,疼痛才會消退。此外,痛苦也隨之而來,因為失去的對像不再愛我們。悲傷出現在這項痛苦的工作結束時,當失去的東西被記錄下來,成為過去的一部分時。
然後小我感到解放,並通過替代過程投資一個新對象。這種機制提出了兩個問題:替代是主要壓抑的結果,因為已經存在的東西被替代了。而每一次決鬥都不可避免地會喚起之前的決鬥,也就是說,每一次決鬥中都有一個無法解釋的餘數,它會在其他決鬥中重複出現。那麼我們可以說,一般來說,哀悼是對失去所愛之人或重要物品的反應。
憂鬱,就他而言,弗洛伊德在心理上挑出一種深受傷害的不安,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取消,愛的能力喪失,所有生產力的抑制和自我感覺的減少,它表現為自我責備和自我貶低,達到對懲罰的妄想。現實測試表明,所愛的客體不再存在,現在從中發出勸告,將所有力比多從與該客體的聯繫中移除。這是可以理解的不情願所反對的。普遍觀察到,人不會自願放棄力比多位置,即使他的替代品已經出現。
這種不情願可以達到如此強烈的程度,以至於它會產生一種與現實的疏遠,並通過一種幻覺性的慾望精神病來保持對客體的保留。正常的事情是遵守現實。但它下達的命令不能立即執行。它是一個接一個地執行的,耗費了大量的授職時間和精力,與此同時,丟失的對象的存在在心靈中繼續存在。力比多與客體相關聯的每一個記憶和每一個期望都是封閉的、過度投入的,力比多的脫離在它們身上得以完成。在哀悼中,我們發現通過吸收自我的哀悼工作完全澄清了壓抑和缺乏興趣。在憂鬱中,未知的損失會導致類似的內部工作,並將導致其特有的抑制。憂鬱意味著不可能進行哀悼的工作,即失去客體。憂鬱不一定是由真正的損失引發的,即使是,憂鬱的人知道他失去了誰,但“他不知道他失去了什麼”。與哀悼的重要區別在於自尊的喪失(這也是哀悼,因為一個人不再被愛),以至於這種自尊的喪失轉化為自責和對精神錯亂懲罰的連續期望。一種無足輕重的錯覺和一種內疚感出現了(“我活該”)。
這些關係的清晰概念是自戀,儘管自戀本身並不能解釋一般的憂鬱症或精神病。
決鬥中的老人
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在這個發展階段,悲傷反應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更持久,這是因為老年人更難適應變化。失落是老年人情感生活的主旋律。對於老人來說,死亡不僅結束了生命,而且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真實。老人的悲傷與孩子的悲傷相似,因為到了晚年,人們又回到了依賴的狀態。John Bowlby (1980) 指出,這種尋求或回歸依賴的態度是由於我們在童年時期觀察到的對分離的本能反應的表達。這種衝動不僅是由於在人生的任何階段失去最重要的依戀對象而引發的,而且是人類特有的。這導致哀悼能力下降。老年人表現出的依賴性導致他對損失發展出非病態和適應性行為。他們還需要代理人來提供安全感,因為失去親人會威脅到這種安全感。然而,在其他情況下,似乎並沒有試圖尋找替代品,而是表現出自我毀滅的行為,顯然是為了與失去的人團聚,但沒有表現出因失去而感到痛苦的跡象。處於依賴狀態的老年人似乎比他依賴的對象更容易為自己的死亡做好準備。因為失去親人威脅到這種安全感。然而,在其他情況下,似乎並沒有試圖尋找替代品,而是表現出自我毀滅的行為,顯然是為了與失去的人團聚,但沒有表現出因失去而感到痛苦的跡象。處於依賴狀態的老年人似乎比他依賴的對象更容易為自己的死亡做好準備。因為失去親人威脅到這種安全感。然而,在其他情況下,似乎並沒有試圖尋找替代品,而是表現出自我毀滅的行為,顯然是為了與失去的人團聚,但沒有表現出因失去而感到痛苦的跡象。處於依賴狀態的老年人似乎比他依賴的對象更容易為自己的死亡做好準備。
守寡或守寡
這個階段的寡婦伴隨著孤獨,被理解為因失去親人而發生的危機。這是老年人面臨的最艱難的經歷之一,即失去與他們共同度過了漫長人生階段的人。兒童在這種情況下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因為他們必須設法減輕這種孤獨感。
在哀悼或哀悼的第一年,配偶可能會感到沮喪、痛苦甚至出現恐懼反應,這並不完全意味著他們正在發展病態圖景。
另一個需要強調的重點是,由於男性的生命週期較短,而且他們往往比妻子年長,因此老年女性守寡更為正常。這導致了一系列的衝突,不僅是因為配偶的死亡,還因為他們現在不得不獨自面對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丈夫是主要的生計來源,無論是經濟上的、情感上的還是其他方面的,他的死通常意味著生活水平的改變。當我們意識到沒有人在我們身邊時,甚至醒來也有了另一種意義。喪偶的婦女學會在沒有丈夫在場的情況下在自己的家中生活。他們還面臨著挑戰適應性資源的眾多壓力因素。
您的財務資源也有很大的波動。大多數女性認為失去丈夫就是失去情感支持。就他們而言,喪偶的男人在妻子去世後往往會患上嚴重的抑鬱症,這意味著他們會迅速尋找新的伴侶結婚。那麼,喪偶的人必須重建一個身份,其基本要素可能是成年後大部分時間的已婚者。正如精神病學家科林·帕克斯 (Colin Parkes, 1972) 所說,“即使詞語保持不變,它們的含義也會發生變化。家庭今非昔比。不是家,不是婚姻。”
如果我們現在關注寡婦的生活會怎樣,我們將看到,正如海倫娜·洛帕塔 (Helena Lopata) (1979) 在她對美國芝加哥 50 歲以上的寡婦進行的兩項經典研究中所證實的那樣,她們一直生活在在這種情況下平均待了十一年。她得出的結論是,大多數女性都是獨居。這是因為他們需要獨立於孩子之外。反過來,他發現他們的每月收入在配偶去世後減少了近一半。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受訪者表示,妻子的身份在他們的成年生活中至關重要。
心理治療
作為治療正常哀悼過程的一種方式,應該鼓勵運動,以及建立新的關係和開展日常生活之外的其他活動。更具體地說,心理治療應該旨在促進回顧與死者的個人關係,幫助患者表達痛苦和痛苦,識別繼發於悲傷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改變,以及找到對死者的心理表徵。死者避免解釋與很多衝突。此外,它必須增強患者的適應機制,它必須允許轉移,最後,它必須在必要時促進死者的依賴性轉移到其他滿足來源。
如果我們現在專注於治療由病理性悲傷引起的老年人抑鬱症的痛苦,那麼藥物治療將是對老年人進行小劑量作用於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藥物。治療通常很困難,因為他們不斷地回憶起失去的事情。家庭、牧師或組織的服務可以幫助重建與外界的橋樑。為此,治療師與親屬保持聯繫很重要,以便了解親屬的損失對家庭層面的影響,讓他們了解老人的情況,從而成為支持和陪伴。
這篇文章僅供參考,我們無權做出診斷或推薦治療。我們邀請您去看心理醫生來治療您的特殊情況。
如果您想閱讀更多與老年人的悲傷過程類似的文章,我們建議您進入我們的情緒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