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最令人驚訝的社會心理現象是夾帶效應、鄧寧-克魯格效應、福勒效應、路燈效應和倫巴第效應。人類是一個充滿動機、情感、認知扭曲(偏見)、感知和闡述的星系。它的複雜性如此之大,以至於它不時卡住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們不是在談論真正的精神障礙,而是在談論每天可能發生的社會心理現象,然而,這些現象表明腦衰竭。
所以,這篇文章,我們將向您展示一系列令人驚訝的社會心理現象,您可能從未聽說過,但可能一生中至少經歷過一次。
職責的分散
責任分散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它表明當其他人在場時,一個人不太可能對某項行為負責。在這些情況下,個人假設其他人對行動負責。
這是社會心理現象之一,往往發生在沒有具體分配責任的大量人群中。責任的分散很少發生在一個人獨處時,而是以三人或三人以上的團體形式發生。
以下是這種心理現象的一些例子:
- 緊急情況:如果人們知道其他人也在關注情況,他們就會覺得沒有責任做出回應或尋求幫助。
- 小組任務:每個成員對任務或目標的貢獻和努力承擔最少的責任。責任範圍幾乎存在於所有群體中,但存在於不同的級別,並且可以通過減少群體的規模和明確增加每個群體的責任來減輕。
拖曳效果
社會心理學研究哪些現象?其中之一是拖拽效應或潮流效應,在這種效應中,一個人被認為擁有某些信念,只是因為大多數人相信這些相同的事物。這種效應通常被稱為從眾本能。
因此,可以說人類有隨波逐流的傾向。從字面意義上講,“潮流”一詞的意思是“帶樂隊參加遊行的汽車”。因此,「跟風」一詞的意思是「加入日益普遍的趨勢」。
如果您想更好地理解這種心理現象,我們建議您閱讀這篇關於阿施實驗的文章:多數影響和順從。
鄧寧-克魯格效應
鄧寧-克魯格效應是一種認知扭曲,即在某個領域缺乏經驗和能力的人往往會高估自己的技能並看不起該領域的專家。作為這一理論的必然結果,無能的人往往被表現出極其傲慢。
福勒效應
福勒效應,也稱為主觀驗證效應或巴納姆效應,是最令人驚訝的社會心理現象之一。具體來說,它描述了一個人如何將一種通用現象識別為他們自己的現象,而沒有意識到它可以指代任何個人。
因此,福勒效應為一些偽科學(如占星術和占卜)以及一些性格測試的廣泛使用提供了部分解釋。
路燈效果
路燈效果是一種觀察失真,包括尋找更容易找到的東西。這種類型的研究也被稱為“醉酒搜索”,因為這個例子通常用於解釋這種現象。
這個詞是由大衛·弗里德曼創造的,但這個比喻至少可以追溯到 1964 年,當時亞伯拉罕·卡普蘭 (Abraham Kaplan) 將其施洗為“酒鬼探索的開始”。如果我們談論心理現象的例子,這個有很多版本,但它們都有以下結構:
- 一名警察看到一個醉漢在燈柱附近尋找東西,並問他丟失了什麼。
- 「一組鑰匙,」提問者回答。
- 警察決定幫助他,但經過幾分鐘的搜索無果後,他問醉漢是否確定自己丟失了燈柱附近的鑰匙。
- 醉漢回答說他沒有,而且他實際上在公園裡丟失了它們。
- 然後,警察問他:“那你為什麼要在這裡找他們?
- 醉漢回答說:“因為他在這裡被點亮了!
事實上,路燈效應的故事與人類沿著簡單的路徑尋找真理、避免複雜性的傾向有關。例如,在黑暗的地方很難找到物體,所以你通常會尋找有光的地方,因為搜索會更容易。
倫巴第效應
影響人類行為的社會心理現象有很多。具體來說,倫巴第效應是指說話者在存在干擾對話理解的背景噪音的情況下不由自主地增加聲音強度的傾向。
努力和變化不僅會影響強度,還會影響其他聲學特徵,例如音高、節奏和音節持續時間。這種補償使聽眾感知到聲音的增加,從而更好地理解單詞。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倫巴第效應與真實的溝通需求有關。由於這種效應是非自願的,因此它用於在聽力損失模擬中檢測污漬。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稱為羅森塔爾效應,源自對自我實現預言的經典研究,其基本假設遵循以下順序:
- 如果老師認為孩子的智力資源較少,他們就會不自覺地以與其他人不同的方式對待他或她。
- 然後,孩子會內化這種判斷並做出相應的行為。
- 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嬰兒就會傾向於按照老師最初想像的那樣行事。
- 應該指出的是,這種行為可以歸因於這樣一個事實,即在不知不覺中,老師的負面判斷會破壞孩子的學業成績,因為他或她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像其他人一樣表現好。
簡而言之,這種心理現象暴露了屬於評估表現的社會背景可能會對結果與平均水平不同的兒童產生心理影響。此外,老師本人給予學生更多的榮譽這一事實有利於他的學習。相反,如果老師詆毀他,嬰兒可能會相信他沒有能力達到學業目標。
林格爾曼效應
林格爾曼效應是隨著群體的成長,群體成員的生產力越來越低的趨勢。法國農業工程師馬克西米利安·林格爾曼 (Maximilien Ringelmann) 發現了這種效應,說明了群體的規模與其成員對任務執行的個人貢獻程度之間的反比關係。
因此,林格爾曼研究了在共同完成一項任務時績效有效性或效率的降低與團隊生產力之間的關係。這種社會心理現象的結果是,成員在團隊中工作時的努力明顯少於單獨工作時。
此外,林格爾曼發現,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一個團體,它的效率會越來越低。最終,這破壞了團隊努力和團隊參與可靠地代表成員付出更大努力的觀念。
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也稱為旁觀者冷漠或旁觀者效應。這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它揭示了當其他人在場時,人們不會向陷入困境的人提供幫助。
干預的概率與觀眾數量成反比。換句話說,觀眾人數越多,他們提供幫助的可能性就越小。確定旁觀者效應涉及許多變量,例如模糊性、社會凝聚力和責任程度。
基本歸因錯誤
在社會心理學中,根本的歸因錯誤是傾向於將行為的原因歸因於自己的行為,而低估了環境或背景的影響。這種效應也被描述為相信人們所做的事情反映了他們是誰的傾向。
為理解這種社會心理現象而提出的經典例子如下:
一名司機因為另一名司機而堵車。
- 前者將對方的行為歸因於他或她的個性,例如,他或她只考慮自己,他或她自私,或者他或她是一個沒有經驗的司機。然而,這並不能改變這樣一個事實,即他的行為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例如,他即將錯過航班、他的妻子在醫院分娩或他度過了可怕的一天。
- 另一名司機犯了同樣的錯誤,並道歉說他們受到了偶然原因的影響,例如,他們面試遲到了,他們必須接孩子帶他們去看牙醫,或者他們認為他們不是一個好司機。
本文僅供參考,我們無權做出診斷或推薦治療方法。我們邀請您去找心理學家來治療您的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