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社會心理學中的虛假謙虛?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中的虛假謙虛?

有證據表明,有時人們在感受和感知方面有不同的自我。然而,最明顯的例子與其說是虛假的驕傲,不如說是虛假的謙虛。人們傾向於認為,虛假的謙虛可以突出一個人的積極品質,例如有能力,同時又可以引起同情,將榮耀偽裝成抱怨或謙遜的宣言。

但實際上,以上所有情況都不是真的。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將發現社會心理學中的虛假謙虛是什麼,為什麼使用它以及虛假謙虛的面孔是什麼。

什麼是虛假謙虛?

眾所周知,虛假的謙虛是最糟糕的驕傲。具體來說,虛假的謙虛是在解釋我們有多好時表現出虛假、害羞的能力。根據弗洛伊德的說法,這是“excusationes non petitae”(excusationes non richieste)的專業化,這正是人們想要否認的意思。

謙虛不同於謙卑,謙卑是一種受造物的美德,它使人意識到自己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如果他問你什麼是虛假的謙虛,這實際上是一種真正的欺騙,是宣稱虛榮的近親。在以下部分中,我們將告訴您虛假端莊在我們生活的不同環境中意味著什麼。

為什麼要使用虛假的謙虛?

有時我們想知道為什麼會使用虛假的謙虛。也許此時此刻,有人非但沒有讚美自己,反而詆毀或詆毀自己。這些詆毀性的態度可以巧妙地幫助提升自我,因為它們經常引起平靜的感覺。虛假謙虛的話題可能是告訴朋友“我感覺自己像個白痴”,這樣朋友就會安慰你說:“但不,你做得很好。虛假謙虛的另一個例子是“我希望我不會覺得自己那麼沒有吸引力”,導致人們告訴你“來吧,我認識很多其他人比你沒有吸引力得多”。

人們詆毀自己、讚美別人還有另一個原因。具體來說,這樣做是為了最小化並且不太重視其容量。這使他們能夠減輕與績效相關的壓力,並降低績效評估的初始基準。

虛假謙虛的一個例子是體育教練。在決勝局之前,他們讚揚了對手的實力,並強調了球隊需要改進的弱點。無論結果如何,教練都會傳達謙虛和體育精神的形象,並為有利的評價奠定基礎。勝利成為值得稱讚的目標的實現,而失敗則成為對手出色防禦的事實。正如巴科內所說,謙虛只不過是「炫耀的藝術」之一。

膚淺的感激與過度分類的危險

虛假的謙虛也出現在人們對自己目標的自傳體報告中。為了找出答案,Roy Baumeister 和 Stacey Ilko (1995) 邀請一些學生寫下“重要的成功經歷”,只要求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簽下自己的名字,並準備向其他人朗讀自己的作品;這些學生經常承認他們得到的幫助或情感支持。另一方面,那些匿名寫作的人很少提及自己的感激之情,更多時候將自己描繪成自己成功的唯一推動者。從這些結果中,研究人員提出了膚淺感恩的想法,即一個看起來謙虛的人,而在自己內心的親密中,他只把功勞歸功於自己。

當我們的表現超過周圍的人,並且我們對別人可能對我們的感受感到不舒服時,膚淺的感激之情就會浮現出來。如果我們意識到我們的成功可能會讓其他人嫉妒或怨恨——Julia Exline 和 Marci Lobel (1999) 將這種現象定義為“過度分類的危險”——我們可以最小化我們的結果並表達感激之情。對於超級階級主義者來說,謙虛的自我展示是一種自然的姿態。

因此,膚淺的感激和過度分類的危險是當一個人感覺自己高於其他人,但又不想被注意到他或她為此感到多麼自豪時就會發生的現象。

虛假謙虛的面孔

這種虛假謙虛的現象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表現出來。接下來,我們將看到虛假謙虛的面孔:

  • 看不見的:他是一個有天賦的人,但他拒絕一切公眾的認可,以免被羨慕。他假裝“正常”,隱藏自己在所做的事情上的出色程度。他需要的是躲避嫉妒,他害怕嫉妒的破壞性,並確信如果嫉妒沒有出現,他就會被愛和接受。在其他情況下,它會產生被欺騙的懷疑,並且不真正知道你面前是誰。
  • 自戀者:盡一切可能把一件事做好並獲得讚美。然而,他卻拒絕別人,大肆貶低自己,以此來誘導別人對他說好話。他們需要的是獲得外部確認。被告知:“太棒了,我認可你,你是一個偉大的人。他希望別人說服他自己的價值。
  • 迷信者:否認任何價值或成功,因為他擔心承認它會帶來厄運並吸引負面事件。他需要的不是誘惑,因為對他來說,出於某種原因,堅持自己就等同於受到懲罰。當他和別人在一起時,他營造了一種迫在眉睫、迷信和不穩定的氣氛,這讓他感到不安。
  • 不滿:他們總是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情的負面影響,而只意識到缺少什麼。你永遠無法感到快樂。他們需要的是尋求持續的目標,以免停下來反思,以一種不恰當的完美主義。它會激起他人的憤怒和攻擊性。他無聲的「你不知道我能做什麼」是以自我為中心和不屑一顧的。

本文僅供參考,我們無權做出診斷或推薦治療方法。我們邀請您去找心理學家來治療您的具體情況。

心理術

心理術網站於 2016 年作為心理學學生的學習材料集合開始,由兩名心理學學生創建,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個人提供心理健康建議、工具和學術支援,擁有超過 5000 個訂閱者、1,000 多篇文章,已成為最受歡迎的心理資訊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