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身份是一個複雜且不斷變化的過程,從生命的一開始就發生,並在一生中不斷發展。在哲學學科中被理解為“靈魂”,它已被重新定義為心理學中的個人身份。它的研究範圍很廣,並產生了對個人身份作為一個概念的多種不同的定義。
在下面文章中,我們將定義什麼是個人身份、它的特徵是什麼、它是如何構建的以及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個人遭受個人身份危機。
心理學上什麼是身份認同
根據心理學,個人身份假設了一個人多年來創造自己的形象的過程,該形象回答了我是誰的超驗問題?這將是個人身份的定義。它被理解為一個過程,因為它起源於生命的一開始,並在整個生命中發展。
鞏固個人身份的決定性時刻是青春期,在這個時刻,一個人重新闡述了他們在童年時期經歷的一切,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個人和特定形象中。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深入解釋了青春期的心理變化。然而,個人身份的建構並沒有就此停止,因為它是一個活生生的、不斷變化的過程,由一個人在成年後的不同經歷所滋養。
我們的個人身份透過不同的元素來體現,例如:
- 性別認同
- 政治選擇
- 道德價值觀
- 宗教
- 流行的習俗和傳統
- 審美風格
- 言語和行為表達
- 閒
- 職業
- 研究
個人身份特徵
個人身份的創造總是根據兩個一般方面來定義:
- 人與自己的關係。
- 人與環境的關係。
人們從對自己身體的體驗、情感、動機和慾望的接觸和自我調節以及所有這些內在體驗的心理闡述中發展他們的個人身份和對環境的了解。
另一方面,他們與家庭、學校、直接的自然和社會文化環境的關係,以及由於新技術,與其他社會背景的關係,為他們提供了另一系列的經驗,這些經驗也將有助於為個人身份概念的創造和發展提供新的數據。
通過這種方式,人類對他的每一個生活經歷進行了複雜的闡述,以建立自己的自我概念或形象。正如我們所說,這種個人身份在一生中繼續以或小或大的細微差別波動,將作為一個人進行生活經驗的基礎,關於他們自己和他們的環境。
因此,個人身份的建構是一個不斷反饋的多因素過程,生活經驗創造了這種個人身份,而這種個人身份又影響了隨後的經驗,並再次受到它們的滋養。
例如,構成個人身份的一些因素是:
- 歸屬感群體(家人、朋友、鄰居等):它定義了我們的信仰和價值觀。
- 教育系統:提供某些將塑造我們身份的內容。
- 文化和社會制度:通過它們,我們將某些習俗和規範內化。
- 地理區域和居住地:我們居住地的自然、氣候和其他物理和氣象因素也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的身份。
- 語言:通過語言,一個人所屬語言群體的許多價值觀、信仰和習俗被傳遞。
個人身份是如何建立的
通過觀察一個人的進化發展,以非常清晰的方式反映了個人身份的建立過程。
嬰兒從懷孕開始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而是與它的直接環境(它的母親)有關,後來又與它的身體和它的內部感覺有關,以創造整合一切經驗的信念和心理方案。漸漸地,嬰兒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並隨之意識到他人的存在,並從那裡開始,他將自己周圍與環境相關的知識融入其中。
在童年時期,他們繼續擁有與他人關係(家庭、學校、社會文化背景等)的經歷,這將導致他們繼續建立關於自己是誰、他人是誰以及周圍世界如何運作的信念。青春期是個人身份建構的高潮,一個人有意識地改造自己的生活經驗,並透過創造和整合自己的定義性形象來結束這個過程。
成年後的其餘生活經驗將有助於鞏固或控制這種個人身份的個人建構。
什麼是身份危機:你如何克服它?
正如我們所說,在個人建構的過程中,多種因素介入:人根據自己的內在經驗以及與環境的關係來創造自己的形象。因此,碰巧的是,對自己的定義是由我們與他人相處的經歷所制約的,並且在許多情況下,我們的家庭、學校或同齡人對我們的形象極大地影響了我們最終內化的真實身份。
如果我們從外部對自己的感知與我們自己的內在感覺產生的感知相似,那麼個人身份通常是建立我們個人生活項目的安全健康基礎。然而,當從外部傳到我們身邊的形象與我們的內在感知不符時,通常會發生在一個人“相信自己”(通常基於基於他們從外部收到的對自己的負面信念)和他們在現實中“感覺自己”之間產生內部鬥爭。在這些情況下,關鍵的生活經歷(生命週期的變化、感傷的分手、悲傷、解僱等)導致這些人遭受不愉快的身份危機。
克服身份危機涉及審查維持我們個人身份的信念、態度和價值觀,消除那些與我們的本質存在不符的信念、態度和價值觀,並根據更現實、更積極的想法重新設計我們的個人形象,符合我們的真實存在。在本文中,您將找到有關如何克服生存危機的更多信息。
本文僅供參考,我們無權做出診斷或推薦治療方法。我們邀請您去找心理學家來治療您的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