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

一個人的本質是什麼,它是如何構建的?

人類具有我們物種的共同特徵,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有其他獨特的特徵,這些特徵將我們識別為獨特的生物實體並構成我們的個人身份。一個人的特徵可能會發生變化,但是,有一件事仍然存在:身份或個人必需品。在這篇在線心理學文章中,我們將看到一個人的本質是什麼以及它是如何構建的。

人的本質是什麼

個人身份或本質可以定義為:「一個人的一組特徵或特徵,使他們能夠與一組中的其他人區分開來」。。

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區分出我們通常用來確定一個人身份的兩種類型的特徵:

  • 賦予其物理外觀的形態特徵。
  • 心理特徵,例如個性、性格或同理心,表現在他們的思維、情感和行為中。這些特徵塑造了一個人對自己的個人看法。

你能改變一個人的本質嗎?

將身份限制為一組特徵會帶來一個問題:特徵可以更改。可以通過移植改變器官或身體結構(腎臟、心臟、手臂、手等)或通過手術改變外觀來改變形態變化,但儘管發生了這些變化,我們仍然認為我們仍然是一樣的。

同樣,心理特徵也被證明會隨著我們的日常經驗、知識和經驗而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動,但我們將自己視為此類事件的不變主體。

然而,儘管我們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來看不斷變化,但很明顯,在轉變的過程中,有一點是不變的:我們始終是同一個人的信念。

人類本性的這種特殊性,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我裡面的一切都在變化,但我保持不變”,這迫使我們考慮這樣一個想法,即必須有一些不變的東西是不變的。那麼問題來了:除了將我們識別為一個獨特的人並在我們的一生中保持不變的物理心理成分之外,那個「東西」的性質是什麼?

這個“東西”就是我們定義為個人身份的本質:“無論一個人經歷什麼表面的變化,它都會持續存在。從實際的角度來看,將身份歸因於一系列在外部表現出來的特徵可能有助於使一個人個人化並使其與他人區分開來,但它們並不構成他或她的本質,因為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在不損害解決這個問題的不同可能方法(社會心理、哲學、生物學、人類學等)的情況下,尋找可以被接受為個人身份本質的東西的一種方法是心理生物學方法,它將人類視為一個複雜的、動態的系統,對環境的變化持開放和適應性。

個人身份的心理生物學方法

根據這種方法,每個人都有一個穩定的心理生物學結構,並以此為基礎,引導他或她一生中可能經歷的轉變。從這個想法出發,他建議專注於這個結構,並在其中尋找身份的本質。

心理生物學方法認為,從每個人類系統的構建和功能所涉及的生物結構中,作為一種湧現的屬性,出現了一個超越這些結構並意識到自己是一個自主實體的“我”的感覺。在這方面,英國哲學家德里克·帕菲特 (Derek Parfit) 在一個依賴於瞬移的思想實驗中指出了他對身份的看法:“想像一下,你進入了一個’傳送器’,一種讓你睡覺的機器,然後摧毀你,將你分解成原子,複製資訊並以光速發送到火星。在火星上,另一台機器重新創造了你(來自當地的碳、氫等供應),每個原子都處於完全相同的相對位置,火星上的人是進入地球上機器的“同一個人”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當你在火星上醒來時,你會覺得自己像自己,你會記得自己進入了傳送器前往火星。

然而,與 Parfit 相關的是心理聯繫,包括記憶、個性或性格等元素:「歸根結底,重要的不是個人身份,而是心理的連續性和聯繫」。在這方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認為人類在心理上是連續的,也就是說,他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保持著親密的聯繫。

同樣,神經科學家 A. Damasio 斷言,自我意識的生物學基礎存在於代表同一有機體連續性的大腦機制中。這個假設表明,大腦利用其對有機體和外部物體的表徵結構來創造一種新的表徵,告訴我們在大腦中映射的有機體參與了與物體的互動,該物體也映射在大腦中,從而在認知行為中創造了“我”的感覺,這是有意識的頭腦的特徵。

憑藉所有這些前提,我們可以區分定義個人身份本質所需的兩個屬性:不變性和連續性。然而,應該指出的是,來自不同學科的大量作者否認身份的不變性,並指出我們只能擁有臨時的身份,其中某些方面發生變化,而另一些方面保持不變。

從這個角度來看,很明顯,生理和心理特徵不是一成不變或持久的,它們會受到人類生物系統本身在其發展過程中及其發展環境所引起的變化的影響,因此它們不能被視為身份本質的一部分。

即使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個人感知,我們將其定義為個人身份的特徵,也可以改變或消失,但他的身份可以保持,這表明它不取決於個人對自己的認識。一個人可能會失去自我意識,就像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發生的那樣,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再是自己,此外,他們繼續被其他人認可(如果這個人獨自一人在一個島上並失去意識,他們仍然會是一樣的,這不取決於他們)。

有鑒於此,如果識別我們併產生自我感知的特徵不滿足不變性和連續性的條件,那麼值得一問:那麼身份的本質在人類系統中在哪裡呢?根據這種方法,關鍵在於人類系統的某些結構中包含的資訊,其元素在每個人身上以特定的方式組織和排序,這賦予了它獨特的身分。

一個人的本質是如何構建的

要構建任何機制,都必須擁有有關其結構和有助於其構建的說明的必要資訊,以便它可以執行其預期的功能。同樣,要構建一個人類系統,這兩個因素也是必需的。

在人類系統中,這些資訊包含在兩個能夠存儲與身份相關的資訊的結構中:構成基因組的DNA分子和構成連接組的大腦神經網路。

  • 基因組是構成我們個性的第一個環節。核苷酸在DNA鏈中的組織類型和順序因人而異(只有同卵雙胞胎共用)。
  • 連接組是由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組成的複雜網路,它存儲來自個人知識、經驗和經驗的資訊(所謂的傳記記憶)。

這兩種結構構成了與其身份相關的人的兩個維度:生物學和傳記,因為清楚地表明這兩個維度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並滿足兩個必需的屬性:不變性和連續性。如果我們有必要的手段和技術,從特定人的這些結構中獲得的信息應該允許我們建立一個與原始人的生物系統相同的生物系統(就像 Parfit 的實驗一樣)。

如何觸及一個人的本質

目前,只有DNA的結構被用來識別一個人,但我們不能將人簡化為一組能夠創造特定人體的DNA分子。人是一個會思考、感覺和行動的生物系統;他們在與環境的關係中受苦並享受,因此生物和心理維度相輔相成。可以有兩個人具有相同的基因組,就像在同卵雙胞胎中發生的那樣,但不可能有兩個人擁有相同的知識、相同的經歷和經驗,因此,身份存在於共同作用的兩個結構中。

可以說,生物維度創造了一個人體,而心理維度將其認定為自己的身體,即識別它並“挪用它”。因此,每個人都創造了他的 “自己的”,一個功能性的心理實例,其中包含有關他自己的資訊,併為他在世界上的行為和存在賦予了意義,他將自己視為一個嵌入過去和未來的人,依附於他所相關的環境。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結構可以在其元件和組織順序上發生修改。因此,如果由於表觀遺傳因素而發生突變或改變,DNA 鏈會發生變化。同樣,A. Damasio 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心靈會重新排序,自傳式記憶會發生變化,存儲的事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獲得新的情感內涵。就這樣,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自己的歷史被巧妙地改寫了。

然而,這些變化並沒有劇烈到扭曲個人身份的本質,因為已經證明,儘管基因組和連接組在生命中可能發生一些結構性改變,但它仍然可以保持。但它們確實讓我們思考,並不是這兩個結構在某一特定時刻所包含的所有資訊都是構成身份本質所必需的,而是它們背後的資訊(基因和自傳體記憶)的一小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保持不變,並且本質所在的地方就會存在。

因此,問題在於確定構成這個人獨特身份的最低限度的信息是什麼,這樣,如果他改變了,他就不再是那個人,而是一個不同的人。這個問題是希臘斯多葛派哲學家芝諾(西元前 300 年)向他的弟子揭示的悖論的更新:

如果我們有一堆沙子形成一個土堆,我們把它們一粒一粒地從中移走,它什麼時候才能不再是一堆沙子呢?

在假設的層面上,按照芝諾的方法,這將是一個從我們的心理生物學系統中消除部分信息的問題,直到我不再承認自己是我的時刻到來,也就是說,我們意識到我不再是我。

身份結構的組織

基因組和連接組提供的有關唯一身份的信息取決於其組成元素(核苷酸和神經元連接)的組織方式。正如達馬西奧所指出的:“組織是生物系統動力學的不變性,是構成任何生物身份的單一關係復合體。

組織是以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特定特徵需要特定相關基因的表達而不是其他基因?為什麼經驗的記憶是通過形成特定神經網路的特定神經元而不是其他神經元的接觸來存儲的? 已經表明,基因是按一定順序表達的,突觸中的神經元傳遞也發生在特定神經元之間,而不是隨機發生的。很明顯,這種非常有效的遺傳結構和

與任何活動系統一樣,它需要必要的指令來執行其功能。以這樣一種方式組織和排序結構的指令,即從中出現的信息構成身份的本質。那麼出現的問題是:這些指令在哪裡?它們是否來自結構本身作為湧現屬性的組織?

生物學家 H. Maturana 指出:「生物是自生系統,也就是說,每個生物都處於一個不斷生長和創造自身的封閉系統中。它是一個根據構成它的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維護的組織。我們生產自己,而將自己作為分子系統生產實現就構成了生活。

DNA 分子形成和表達的指令內置於自組織以執行其功能的結構中(“非編碼”或“調節”DNA 序列決定了基因打開和關閉的方式、時間和地點,使同一組遺傳拼圖碎片可以選擇以數千種不同的配置組合在一起)。

另一方面,神經網路中的資訊組織是通過認知運算符進行的,這些運算元對感知進行詳細說明、排序、量化和評估,使其接收到的信息積累具有連貫性(根據 E. d’Aquilli 的說法,這些運算符是:整體的、還原論的、抽象的、定量的、因果的、二元的、存在的和情感的)。此外,眾所周知,大腦在行動是一個非線性系統,它是自組織的,其中給定狀態的原因和結果之間沒有明顯的關係:刺激的細微變化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皮層模式。

所有這些都使我們得出結論,瞭解一個人身份的本質是一項複雜的任務,儘管今天可以破譯基因組的資訊,但存儲我們傳記的連接組的結構並不那麼多,兩者密切相關。唯一可以追求的是決定這些資訊的哪一部分在外部表現出來,即可以檢測和測量的部分(例如身體和心理特徵)對於建立身份是有效的,並且允許僅出於社會群體內的組織功能來區分一個人和另一個人。

本文僅供參考,我們無權做出診斷或推薦治療方法。我們邀請您去看心理學家來治療您的特定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