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恥辱:原因、後果以及如何避免

精神疾病的恥辱:原因、後果以及如何避免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已經認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是瘋狂的、不平衡的、沒有輪子、缺少某些東西等等。患者接受治療或關押的地方、精神病院、神經譫妄的名稱本身就增加了對任何其他患者的歧視形象。

儘管今天批准將精神病患者從社會中驅逐出境的法律文書已經失效,但仍然存在社會刻板印象,不鼓勵受苦者尋求足夠的護理。事實上,許多人都害怕被朋友、熟人甚至家人嘲笑。因此,他們傾向於隱藏自己的痛苦,直到病理爆發或生命本身的緩慢破壞發生。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精神疾病恥辱的敏感問題:原因、後果以及如何避免它。

精神疾病恥辱的原因

“恥辱”一詞來自希臘語 sitzein,既定義了在正常情況下身體異常的人,也定義了因違反社會規範而被授予臭名昭著的標記的人。恥辱通過以兩種方式施加負面影響來破壞治療本身的積極影響:社會/公共(外部恥辱)和心理/內化(內部恥辱)。

根據社會心理學,外部恥辱由三個組成部分組成:

  1. 刻板印象:是社會群體的大多數成員相對於其他群體成員學習的結構化知識。說到精神疾病,最常見的刻板印象如下: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因生病、危險、無能和社會寄生蟲而感到內疚。
  2. 偏見:刻板印象產生的偏見導致歧視。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告訴您偏見如何影響社會。
  3. 歧視:表現在三種方面:失去機會(不向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出租公寓)、脅迫(當局為精神病患者做出決定,被認為沒有能力這樣做)和隔離(精神病患者集中在機構或在社會環境中被隔離)。

患者遭受的歧視是啟動或強化自我污名化過程的必要因素。這個過程還伴隨著另外兩個因素:病人有共同的刻板印象(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沒有能力)以及它們對自己的應用(我沒有能力,因為我患有精神疾病)。

在本文中,我們向您展示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礙之間的區別。

外在恥辱對精神疾病的後果

許多研究表明,大多數媒體都用暴力來解釋精神疾病,強化了危險的刻板印象,從而加劇了社會恥辱。心理健康中外部恥辱的後果是:

  • 源自精神疾病的社會表徵的偏見。
  • 媒體上的虛假報導:它們對疾病的病程和結果產生負面影響。
  • 這種污名化不僅影響精神障礙患者,也影響家庭成員和照顧者。
  • 社會背景下的邊緣化:當個人特質成為特別廣泛和敵對的負面評價的對象,嚴重標記該主體的身份和自尊時,它被稱為恥辱。
  • 認為患有或過去患有精神障礙的人可能是暴力和危險的。這導致人們的生活條件因邊緣化而惡化。
  • 使自己的人適應社會強加給他的角色。這種現象在社會心理學中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有利於社會預言的實現。

精神疾病內部恥辱的後果

確實,恥辱會造成心理傷害。Ritsher 使用內化恥辱或國際恥辱的概念來評估社會現象造成的心理傷害。心理健康中內部恥辱的後果是由於對自己施加負面刻板印象而導致的貶值、羞恥、保密和放棄。

疾病自我恥辱量表

Ritsher、Otilingam 和 Grajales 開發了一個量表 (ISMI),該量表由一份問卷組成,圍繞五個主題分組:疏遠、對刻板印象的堅持、歧視經歷、社會退縮、對恥辱的抵制。在其中,作者試圖完整地描述主體在屬於“正常”群體的衝動和對個人經驗毀滅的抵抗之間的內部動態,同時考慮到過去和對未來的希望。

這項新提案適用於 127 名精神障礙患者,將收集的數據與其他量表相關聯,這些量表評估了抑鬱症狀、自尊、治愈傾向等。結果表明,高度內化的恥辱感如何與抑鬱症狀和恥辱化條件相關。

如何避免精神疾病的內部恥辱

內在的恥辱感是透過自尊、賦權和治癒的信心來對抗的。這項工作最有趣的方面是,內化恥辱感是疾病延長或不幸病程開始時的危險因素。在這些文章中,您將了解如何提高自尊以及如何擁有自信。

如何避免精神疾病的恥辱

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有心理健康問題。然而,這個問題幾乎不會成為公開辯論,除非我們面臨一個戲劇性的編年史案例。不幸的是,有時結果是使即使在今天,圍繞著精神疾病的恥辱感也變得更加強烈。

克服恥辱和偏見意味著努力建立一個負責任和熱情的社區,同時,這意味著建立最好的解藥來抵禦任何回去的誘惑。了解恥辱過程有助於了解哪些策略可以減少影響以及需要在個人和服務系統中發生哪些改變。

因此,為了避免精神疾病的恥辱,必須促進患者個人目標的實現。例如,用戶管理的服務,有利於積極的認同和獲得自己經驗的決定。對抗心理健康恥辱的其他策略是:

  • 打擊歧視態度和行為的社區倡議。
  • 與患者一起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抵抗破壞其身份的社會過程的能力。
  • 識別並挑戰許多專業實踐的污名化(儘管是無意的)影響。

本文僅供參考,我們無權做出診斷或推薦治療方法。我們邀請您去找心理學家來治療您的具體情況。

心理術

心理術網站於 2016 年作為心理學學生的學習材料集合開始,由兩名心理學學生創建,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個人提供心理健康建議、工具和學術支援,擁有超過 5000 個訂閱者、1,000 多篇文章,已成為最受歡迎的心理資訊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