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如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很明顯,人們不能自給自足,需要他人,尤其是在當今社會,因此相互聯繫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要求。由於這種共存的需要,人際關係被認為是心理健康的相關因素,因此人際關係的缺乏或不穩定會導致不愉快的情況、挫折、衝突甚至心理障礙。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們將討論社交技能:如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請注意我們在下面為您提供的心理建議。

根據心理學的人際關係

兩個或多個人之間的關係是由於他們在給定背景下的互動而產生的,並且由於這兩個元素可以呈現多種變體,因此也可能存在多種關係,因此在這裡我們將重點關注那些在平等範圍內發生的關係(不包括那些暗示某種類型等級制度的關係:例如父子、老闆-下屬)並不斷重複發生,誘導情感紐帶的建立並產生相互依賴(家人、朋友、同事、鄰居等之間的關係);因此,它不是指不產生任何聯繫的零星或自發的互動(例如,在旅行或體育或藝術活動中重合的兩個人之間的關係)。

儘管關係的最初形成涉及多種因素,例如人際吸引力、身體吸引力、個性、語言、領土、文化或屬於一個群體或組織,但保持關係的兩個最相關的因素是:

  • 對共享問題的親和力。
  • 利益的公正互惠。

在我們與另一個人的任何關係中對這兩個因素進行分析將使我們能夠評估證明其合理性的基本問題,例如:

  1. 共享的相關問題的數量和/或重要性是否足以維持關係的活力?
  2. 這種關係是否滿足了每個人期望從中獲得的最低需求和期望?

維持人際關係的因素:親和力

人際親和力在這裡被理解為對某些問題的興趣和觀點的相似性(品味、信仰、愛好、目標、傳統等的親和力)的巧合,這可能伴隨著面對這些問題時重視和感受情緒的方式的相似性(共享價值體系,具有相同的情感敏感性)。 這通常會在應對它們的行動方式上產生相似性(相似的生活方式、類似的面對逆境的方式等)。

通過將我們對這些元素的方法、立場或觀點與他人的方法、立場或觀點進行對比,就會出現親和力或拒絕。如果給予親和力,就會出現分享我們相關事物的願望。

人際親和力的類型

根據親和力的特點和內容,可以區分三種類型:

  1. 智力或認知親和力:它基於分享知識、觀點、信仰、意識形態、愛好、品味、興趣、目標等。
  2. 價值親和力:當某些個人價值觀(自由、信任、自主、真誠)和/或社會價值觀(團結、利他主義、尊重等)被共享時。
  3. 意義或目的的親和力:如果您共享具有特殊意義、重要或存在意義的目的或目的(例如關係、商業、社會活動或人道主義援助項目)。

重要的是要記住,親和力並不一定意味著在特定情況下的思維、感受或行動方式完全一致。每個人的心理獨特性(正如傳統表達所說:“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證明了它不能被要求。在政治選擇、宗教或運動隊方面可能存在差異,但可以從中出現新的解釋,使雙方都變得豐富。

同樣,並不要求感覺的強度相同,但感覺的類型是相同的,或者在給定情況下的行為方式是相同的,但目標本身是匹配的。保持穩定的關係對於擁有極大的心理靈活性並擺脫僵化、教條和毫無根據的痴迷至關重要。

社交技能與親和力:心理學研究

另一方面,親和力是基於某些特定的個人品質和特徵(某些技能、智力、同情心、自信、創造力等),而不是與整個人(可能他們會有其他不干預關係的品質),因此,當無法在該特定關係的框架內建立親和力時,我們不應該拒絕這個人本身, 但對於這種我們沒有關係的關係,因為在另一種類型的關係中,可能會有一種親和力並創造另一種類型的聯繫。

已經表明,當親和力所依賴的對方的品質消失時(例如,同情變成反感,對對方的關注和關心變成冷漠),我們的關係類型和隨之而來的紐帶也會消失。因此,由於對方品質的消失而導致情感紐帶的缺乏不應導致對他的冷漠、仇恨或怨恨,而應導致關係類型的改變(例如,夫妻最初的愛的消失讓位於友誼、感情或簡單的同居)。

社交技能:平等互惠的規則

每一次互動都意味著一種服務,無論是通過行動(交換信息、感受、行為或態度)還是不作為(停止做某事,對某些事情受到抑制),並且需要互惠;但必須被雙方認為是公平的(公平一詞是指公正、公平、尊重、基於意圖和行動的正直和公平),以便雙方都相信他們從交換中受益。

如果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對雙方都有好處,並且這種利益被評估為大於維持它的努力,那麼它就會是可行的。

重要的是,雙方都意識到好處是平靜和有益的(在生理方面,有益的關係促進了大腦獎勵系統的興奮,使人感到“自在”成為關係的一部分)。

從這個意義上說,凱利的相互依存理論[1]得到了表達,根據該理論,“一個人在一段關係中的行為取決於他或她個人可以獲得的結果,但最重要的是,取決於關係中兩個人的結果”。

因此,關鍵在於人們能從這段關係中得到什麼,而不是每個人能為自己得到什麼。因此,為了維持這種關係,必須將自私的偏好轉化為超越自我利益極限的更慷慨的偏好。這讓我們問自己:每個政黨都應該採取什麼態度?每個人都願意放棄他所捍衛的一部分,並接受對方所捍衛的一部分嗎?我們還必須考慮寬容的門檻:我們願意在多大程度上容忍差異,放棄我們的標準、信仰、意識形態等並接受對方的標準、信仰、意識形態等?

親和力與互惠:人際關係中什麼更重要?

需要記住的一個方面是,基於親和力和平靜的關係會產生一種吸引力或心理引力,這種吸引力或心理引力會隨著關係強度及其持續時間的增加而增加。這種心理力量決定了人與人之間不同類型的情感紐帶的形成:陪伴、友誼、愛、感情。

但這些情感紐帶的建立需要對雙方之間的個人領域採取一種方法,也就是說,這種關係產生了一個共同空間,涉及隱私和親密感的喪失,這種空間從簡單的陪伴增加到夫妻之愛,如果紐帶的類型和雙方願意放棄的隱私程度之間沒有對應關係,這可能會產生負面後果(例如,在夫妻關係中,必須減少個人隱私以支持更大的公共空間)。共同問題(更大的公共空間)數量越多,利益越公平,關係就會越激烈和回報豐厚,相反,共同的問題越少,利益越不對稱,分手或衝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擁有良好人際關係需要考慮的要素

要建立持久健康的人際關係,除了問題和感受的巧合之外,還需要其他因素的和諧融合:

  • 涉案人員的特點
  • 它發生的背景(家庭、社會或工作)
  • 雙方之間的溝通

涉及人際關係的人

要知道一段開始的關係是否可能穩定和持久,有必要了解對方:他們的想法、感受、慾望、需求、意圖、興趣、目標、信念、道德價值觀等,即了解他們在日常生活的某些情況下如何思考、重視、感受和行動(在心理學領域,由格雷戈里·貝特森發起的心智理論用於指定將思想和意圖歸因於他人的能力)。這種心理能力用於思考和反思他人的所知道、所想和所感。沒有這種能力,就很難建立和維持令人滿意和優質的社會關係。在這方面,心理學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1958)[2]的歸因理論用於評估人們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它試圖分析我們如何解釋人們的行為和生活事件。

在這方面,重要的是要注意我們所做的歸因。歸因,當它不準確時,是一個能夠引起緊張甚至關係破裂的因素。我們經常以錯誤的方式對對方的想法、感受或行為做出因果歸因,可能是由於在事件的解釋中引入了情緒偏見和/或認知扭曲。一個常見的歸因錯誤是人類傾向於將行為歸因於人內部因素,而忽略或最小化情境因素的影響。

從這個意義上說,Edward E. Jones 和 Keith Davis (1965) 的歸因理論及其「相應推理」模型指出,當我們相信一個人的某些行為是由於他們的存在方式造成的時,我們就會做出相應的推論。根據這個理論,當人們看到別人以某種方式行事時,他們會尋找動機和行為之間的對應關係。為了避免這些錯誤,我們應該問自己:他是否可以採取不同的行動?,他是否有選擇的自由?,他是否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後果?

同樣,重要的是,相關人員之間在對關係有特別貢獻的個人品質方面存在對應關係,也就是說,他們適合他們維持的關係類型。

  • 例如,即使他們對某些主題的興趣不謀而合,一個樂觀的人也不會與悲觀主義者相處得很好,或者一個內向的人與外向的人相處不融洽,或者一個雄心勃勃的人與另一個內斂的人相處得不好。在這方面,每個人在關係中表達的特定風格(自信、被動、疏遠、操縱等)變得很重要,這必須是適當的,以保持其活力和令人滿意,儘管一般來說,最好的選擇是自信的風格。

它發生的環境

它指的是背景(個人、家庭、工作、社會、文化、商業等)以及關係中一致的外部環境。研究表明,一個人可以在特定環境中(例如,在家庭中)以一種方式行事,而在不同的環境中(與朋友或同事)以不同的方式行事。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3]在他的場論中強調了環境的重要性,他指出“個人和環境永遠不應被視為兩個獨立的現實,它們是兩個總是相互作用並相互修改的實例”(例如,Jacobson 和 Christensen -1996- 指出,當令人不安的刺激從環境中產生時,通過改變環境來解決許多夫妻問題, 通過改變有問題的行為,因為這是刺激的結果,一旦出現,就會重複相同的反應行為)。遵循這個前提,應該做出一個有趣的反思是:我們維持的關係類型是否適合它發生的環境?(個人關係在家庭環境中可能是合適的,但在工作場所則不合適;或者在相同宗教信仰的家庭中可能是正常的,但在不同信仰的家庭之間可能是「有毒的」)。

溝通和社交技巧

關係所依據的主要要素是傳遞有關相關事務的信息,因此我們向對方傳達想法、表達情感、意圖和態度的方式(清晰、真實、透明)具有很大的相關性;為了使這有效,除了內容的適用性之外,我們還必須關注這些信息傳輸方式的充分性(一個例子是許多人難以表達他們的情感)。

如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結論

個人關係要想穩定健康,就必須得到那些相關的問題的支持,把那些不相關的問題放在一邊,盡量不要在關係中暴露出來,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分歧和人際衝突。

此外,隨著親和力在數量上(許多共同方面)或質上(很少但超越)增加,個人關係得到鞏固。同時,關係的體驗必須是令人滿意的,並讓雙方滿意,而這如果沒有給予和接受之間存在補償性互惠(這需要承諾和滿足期望)。

在這方面,建議遵循安德烈·孔普特-斯彭維爾的建議:“對對方的期望少一點,愛多一點”。

同樣,伊壁鳩魯已經提出了一種互惠倫理學,即「將少數人和多數人的傷害降到最低,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所有人的幸福」。

後來,這個想法被轉化為著名的普遍道德原則,稱為黃金法則,可以表達如下:“以你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他人”(以積極的形式);或「不要做你不希望別人對你做的事對待別人」(以負面形式)。

本文僅供參考,我們無權做出診斷或推薦治療方法。我們邀請您去找心理學家來治療您的具體情況。

心理術

心理術網站於 2016 年作為心理學學生的學習材料集合開始,由兩名心理學學生創建,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個人提供心理健康建議、工具和學術支援,擁有超過 5000 個訂閱者、1,000 多篇文章,已成為最受歡迎的心理資訊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