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現實的扭曲:它是什麼、例子、如何避免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只一次遇到讓我們感到不適和痛苦的情況。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看到的是現實的本來面目,但在其他情況下,事情並不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事實就是這樣,代表了具體的現實,但我們賦予它們的因果關係可能並不真實,從而導致事實的扭曲,這意味著我們在這種情況下感受到的負面情緒並不真實。來無用的痛苦。

什麼是現實扭曲

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我們的行為取決於我們對情況的看法,如果這種看法不正確,可能會導致不想要的和不合理的後果:沮喪、個人衝突、失望、不當行為、疑慮或誤解。如果我們看正版,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我們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我們所觀察到的任何事件(無論是作為事件的主體還是作為見證者)建構一種心理表徵。問題的核心在於找出這種表述是否與真實的一致,從而使我們確信它給我們帶來的痛苦和擔憂是合理的,因為如果不是,我們將面臨不必要的、徒勞的痛苦。

心理表徵是我們對事實感知的結果,而不是事實本身。這解釋了為什麼有時只有我們「看到」衝突,而其他人卻看不到(由於情結、羞恥、偏見等),因為我們有一種強烈的傾向,認為我們自己是一個衝突的存在。和世界來解釋所發生的事件。

扭曲現實心理學的例子

例如:「我因為無能而被解僱,我不會再找到工作了」;其實原因是公司的經濟問題。

另一個例子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一個案例,一名婦女患有細胞病妄想症,並確信她的丈夫在欺騙她,因此她指責他的不忠。當然,她的丈夫從來沒有欺騙過她。那個女人的行為不是根據外在現實,而是根據她的心靈現實,她確信她的內在現實是真實的、真實的。

有了這個前提,當我們感到由特定事件引起的情緒困擾時,我們應該問自己:影響我的事件的本質是什麼,它是真實的還是我頭腦的創造?為了獲得答案,建議先確定我們應該將什麼視為「現實」。

什麼是現實

客觀觀點指出,現實是存在和發展的事物,它本身就有自己的本質和規律,也有自己作用和發展的結果。然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建構主義捍衛了所有那些不認為人類是經驗和學習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現實和經驗的積極建構者的理論,也就是說,現實並不依賴我們之外的事物,而是依賴我們之外的事物。

就其本身而言,科學告訴我們,真實事物具有獨立於人類思維賦予它們的屬性,因此,我們周圍的一切,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動物、蔬菜和礦物質)都是無色、無臭、無味的。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存在兩種類型的現實:一種是物理的且獨立於觀察者的,另一種是每個人從中產生的「心理的」現實,並賦予它一種解釋和特定的含義。在第一種情況下,發生的事件將構成一個事件,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它們將形成一種體驗,也就是說,在發生的事情和人們體驗它的方式之間建立了區別。

心理表徵是如何產生的

有幾個因素會影響事件的心理表徵,其中一些因素與事件發生的背景和環境有關,有些因素則與經歷事件的人的特徵有關。所有這些因素都是透過人類旨在生存的進化策略所產生的各種心理過程來接收和組織的,這使人類能夠形成外在世界的現實,並將自己視為外在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透過自己掌握的各種心理機制,對事件的感知添加解釋和意義,建立對事件的表徵。在這些機制中,最相關的是:對收到的有關事件的訊息的感官知覺,以及透過賦予事件意義的推理過程來解釋。兩者都對我們「理解」和「解釋」世界的方式以及我們的行為產生巨大影響。

訊息的感官知覺

為了建構事件的表徵,大腦利用其感知能力並捕捉介入事件的元素,並專注於那些它認為最相關的元素。注意力是感知中最重要的元素,因為事件有很多方面,不可能專注於所有方面。感知到的資訊在數量和準確性上越合適,我們的主觀現實就越接近我們的客觀現實。

解釋

它是透過推理過程來進行的,該過程對感知到的事實進行解釋和賦予意義,此外,還根據以下因素進行評估:

  • 它們發生的背景(家庭、經濟、社會、工作、宗教)。
  • 環境情況。
  • 固有的個人因素(個性、情緒敏感度、自尊心…)。

大腦收集感知到的感官訊息,評估和組織它,以記憶中儲存的資訊(知識、記憶、信念、過去的經驗、動機、期望)為參考,並使用各種認知運算符(邏輯、語義、歸納、演繹、比較) )。由於評估的結果以及隨後對事件後果的評估,一系列痛苦的情緒會或多或少地出現(恐懼、憤怒、悲傷、痛苦、仇恨…)。

必須考慮到,事實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它們本質上沒有好壞之分,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是中立的,並且是每個人根據他們對事實的看法以及他們如何解釋它們,賦予它們意義和價值。根據你的價值體系。但有時推理過程可能會產生多種選擇,我們必須從中選擇一種,並確信我們選擇了正確的一種。最強大的信念來源是感官訊息,因為我們的身體感覺是我們對現實最可靠的標準(這是進化產生的自然機制),所以例如,如果我們被告知這碗肉湯是熱的,我們的訊息是口頭的,我們可能會懷疑它,但如果我們喝酒並燃燒,那麼確定性將是完全的。同樣,如果他們告訴我們他們看到我們的伴侶和某人在一起,我們可能會懷疑,但如果“我們親眼所見”,我們就不會懷疑。

現實扭曲的原因

儘管涉及多個因素,但最相關的因素與我們處理資訊以創建我們自己的事件版本的方式有關,有趣的是找出哪些因素會介入以及它們是如何運作的。為此,建議回答以下問題:

  • 我能否確保我所感知的事實是真實的並且足以對情況有準確的了解?如果資訊不充分、錯誤或有偏見,可能會導致解釋錯誤。
  • 在解釋它們時,我是否受到與情況無關的個人因素的影響,導致我無法忠實地看待它並冷靜地判斷它?

必須記住,對事件的解釋通常遵循觀察者的利益,他或她通常會選擇最能鞏固和確認他或她對自己以及所記載的現實的想法的解釋;在他的心理模式中。確認偏誤是最有影響力的偏差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學家Norbert 和 Ross(1980)指出:

“人們傾向於以支持自己信念的方式來搜尋、記憶和解釋數據。”

要知道我們在解釋事件時是否受到不恰當的個人方面的影響,一個很好的指南是關注心理學家亞倫·貝克(Aaron Beck)眾所周知的認知扭曲,他將其定義為“以自動思維(認知思考)形式出現的錯誤思考方式」。產品)在某些情況之前,會導致負面情緒狀態和不當行為。扭曲作為一種進入我們思想的「心理力量」。因為它們,我們誤解了事實並產生了多種令人不安和衝突的情況。這些扭曲包括:

  • 注意情況的單一方面或細節。正面的方面常常被忽視,而人們更重視負面的方面。
  • 以極端的方式評估事件:好/壞,黑/白,一切/無,等等。
  • 從沒有事實支持的情況中得出結論,即使證據與結論相反。
  • 在沒有充分依據的情況下從特定事實中得出一般性結論。
  • 傾向於誇大某種情況的負面影響(事件或個人的品質),而淡化正面影響。
  • 習慣將環境中的事件與自己連結起來,表現出自己的易感性。
  • 提前發生事件,在不同的選擇中,認為最壞的情況總是會發生。
  • 對於事情應該如何發生,保持嚴格和苛刻的規則。
  • 給自己或他人貼上全球標籤,而不考慮其他細微差別。
  • 將事件的所有責任歸咎於自己或他人,而忽略促成事件的其他因素。

這種方法的有趣之處在於,如果我們能夠消除頭腦中的扭曲因素,我們就能夠創造出與真實現實相符或接近的心理表徵。這可以防止我們遭受它們造成的有害後果,例如:對沒有理由的特定行為感到內疚或羞愧,對我們認為出了問題的事情感到沮喪,或引起誤解,從而產生衝突另一個人。然而,重要的是要記住,這些扭曲並不容易被發現和控制,因為它們深深地紮根於人類的無意識中。

如何避免現實扭曲

顯然,我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件(自然法則不允許我們回到過去),而它們所造成的情況也很難糾正,因此堅持改變它們往往會導致挫折感。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用適合建構更客觀的情況體驗的其他心理因素來取代引起當前令人不安的版本的心理因素,從而消除乾擾和相關的不適。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可能的,因為我們的大腦具有透過神經元可塑性機制(大腦結構透過學習自我修改的能力)來適應環境的能力。神經元的可塑性使我們能夠改變處理路線,以及隨之而來的解釋事件、限定事件、歸因責任和指責等的方式,這可以為另一種不那麼令人不快的「體驗」事件的方式開闢道路。

如果我們從其他角度審視我們對自己的概念,我們與生活環境的關係,與孩子、伴侶、朋友和同事的關係,也許我們認為有問題的情況將不再如此。

實現這一目標的解決方案就在我們手中,如果我們實現了這一目標,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件經歷將不再那麼令人不安,而更多的回報,並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愉快。

本文僅供參考,在心理學在線,我們無權做出診斷或推薦治療。我們邀請您去看心理學家來治療您的具體情況。

如果您想閱讀更多類似於心理學中的現實扭曲:它是什麼、示例以及如何避免它的文章,我們建議您進入我們的認知心理學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