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複雜的環境中,其中發生了多種現象,這些現象產生了大量資訊,這使得有必要對其進行組織以構建對它的連貫解釋。面對這種情況,出現的問題是:大腦如何對我們感知到的有關環境的所有信息進行排序,以創造它的心理表徵,並給我們一個關於我們周圍發生的事情的連貫解釋?繼續閱讀的這篇文章,了解人類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
大腦如何組織來自環境的資訊
就像任何處理系統一樣,我們的大腦會求助於一系列指令,這些指令配置了一種“心理程式”,它指導整個過程,組織感覺器官感知到的資訊,以創造對我們周圍世界的解釋。
另一方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建構主義理論指出,感官為我們提供了有關現實的資訊,但這對我們的大腦來說太混亂了,所以它必須構建和組織它。下面我們將分解這個心理程式,以通過示例來瞭解人類的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心理程序的結構
心理程式由兩種類型的指令組成:
- 先天性:它們入到參與信息處理的某些大腦結構中,並且是所有人共有的。
- 後天獲得:它們來自社會領域,並依賴於當下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和建立它們的權威。它們對從環境中接收到的信息進行評估、排序和分類。
如果這些指令的集合是一致的,則允許從我們的大腦獲得的結果處理從環境中感知到的資訊是連貫的(連貫性是一種機制,它將我們感官感知的刺激所包含的信息與已經存儲在其他預先存在的神經框架中的資訊相關聯)。心理程式在它感知的數據中“看到”與存儲在記憶體中的數據相吻合的序列,並慢慢發展出將它們聯繫起來的規則。
這種機制阻止了接受任何結果來解釋事件,將它們限制在那些連貫的結果上,此外,還避免了認知不一致的心理緊張(認知失調、自欺欺人、壓抑不愉快和創傷性記憶的機制等)。
先天指令
神經科學家安德魯·紐伯格 (Andrew Newberg) 和尤金·達奎利 (Eugene D’Aquili) 指出,有一些神經結構(執行特定功能的神經組織網路),他們稱之為認知運算符,這些結構同時充當演算法來排序對現實的感知(當運算符被啟動時,彼此相距甚遠的各個大腦區域開始行動)。它們構成了大腦分析功能的中軸,源於大腦結構(它們代表了生物決定的對秩序和意義的衝動,並取決於遺傳稟賦及其在生命第一階段的發展)。根據這些作者的說法,有以下運算符:
- 整體運算元使我們能夠將世界視為一個整體。多虧了它,我們從一組樹葉、樹枝和樹幹中認出了一片森林。整體算子是由於右半球顳葉的活動。在下面的文章中,您可以看到有關左右腦半球功能的更多資訊。
- 還原算子與整體算子的方向相反。它代表分析能力。在您的説明下,我們將整體分成多個部分。它位於左半球。
- 抽象運算子從個別情況中提取一般概念。因此,例如,它允許您在 「狗 」類別下訂購德國牧羊犬、鬥牛犬和貴賓犬。此功能主要位於左顳葉。
- 定量運算子是計算的頭腦,它欣賞大小、數量、時間或距離並進行數學計算。
- 因果運算符將現實解釋為因果鏈。因果運算子激發了我們的好奇心,並激勵我們破譯周圍世界的秘密。多虧了這個算子,我們不僅可以為經驗可驗證的事件找到解決方案,還可以在各種現象中找到因果關係,而不排除形而上學的奧秘,例如宇宙的出現或死亡的意義。
- 二元運算子為世界引入秩序,並幫助我們理解我們周圍發生的不同現象。它説明我們的想像力將複雜的情況簡化為簡單的相反對:上下、左和右、進和外或前後。這種二元思維提供了快速簡單的數據來指導我們。二元運算符在神經上位於顳葉的下部區域。
- 情感作者為感知和知識的每個元素分配情感值。這個作者也主宰著我們的意向世界,將所有這些感知內容與感覺和情感打結。
獲取指令
認知運算子構成了對環境感知刺激進行排序的第一線,但它們沒有能力提供更具體的解釋。必須記住,人類社會在許多方面都非常複雜,需要更深入地和精確地解釋我們環境中發生的事件。
為了解決這種情況,大腦需要更符合當下真實情況的具體指示,以説明它組織感知到的資訊。這些指令(規範代碼、價值體系、歷史信仰和傳統、時尚)來自社會有機體,並被整合到認知和情感系統的區域,在那裡,對事件的感知資訊進行處理,以賦予其意義和評價。
後天的指導構成了一個廣泛而多樣的集合,並不是在所有的人身上都是相同的,但它們確實有共同的原則。這些原則可以作為解釋和評估我們日常生活發生的不同場景的參考,其中最相關的是:
1. 利弊原則
它可以作為參考,將各種情況定性為有益和可接受,或有害和可拒絕。這一原則鼓勵我們評估任何形式的危險、風險和損害(體力勞動、花費的時間、道德困境、經濟成本、個人放棄、遵守法律規範和傳統、家庭、工作或社會衝突的可能性等)。並將它們與情況帶來的好處進行比較。對這個原則的一個考慮是,因為人們經常生活在一個群體中,所以它承認“什麼對我好或壞”和“什麼對他者好或壞”之間的區別。
2. 相對性原理
基於這一原則,我們對環境的要素和事件進行組織、分類和評估:大、小、好、壞、有用、無用;以及與我們互動的人:熟練的、驕傲的、犯罪的、明智的等等。為此,使用了將某些元素與其他元素關聯和比較以及將某些事件與其他事件相關聯的策略,以便一個元素在與另一個元素進行比較時獲得一個值,因為沒有一個元素本身具有特定的值。某物或大或小,高或矮,甜或鹹,取決於它與什麼相比。同樣,沒有人是絕對聰明、富有、高大、誠實等的,但與每個特徵的類型模型(我們稱之為原型)相比,都是如此。
3. 情緒和認知系統之間相互關係的原則
這兩個系統通常一起行動,儘管有時情緒系統先行動,有時認知系統先行動,具體取決於情況。當情感——它本質上是快速和模糊的——成為佔主導地位的“限定”力量時,它首先會阻止或阻礙推理和反思(從而達到良好的感覺)的通道,使它們處於次要地位。
如果理性稍後干預(幾毫秒後),它會注意情緒所促進的解釋發生在“合理”範圍內並且無害,分析可能的結果及其後果(行動的時間投射)。但有時,這種對理性的控制不夠強大,會屈服於情感的支配。當兩個系統提供相反的評級時,可能會出現問題,即我們在面對事件時感受到的情緒與用於解釋它的推理不符。如果持續存在,這兩種選擇之間的鬥爭可能會導致精神障礙。
4. 應變原則
我們的行為是導致預期結果的因果鏈的一部分,但由於各種原因,這個結果沒有發生,而另一個不可預見的結果發生了。因此,必須將某些事件將發生的預期視為或多或少可能發生的可能性。這個原則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它實際發生的概率之間的區別。一個事件可能是可能的,但不太可能(例如,恐懼使我們認為一個事件非常有可能,儘管有可能,但不太可能發生)。
5. 親和力原則
生命往往會形成群體(從簡單的細胞到複雜的生物體),在人類群體中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情,孤獨不是自然的,因為群體生存更可行,而這些都是憑藉親和力的原則形成的(最常見的親和力標準是:外表, 信仰、傳統、願望、愛好、興趣等)。儘管存在個體差異,但對共存的需求導致了親和團體的創建,其中每個人都以特定的方式(一種功能)為個人的平衡和生存做出貢獻。
在這個原則中,有兩種類型的 「心理 」力量在起作用:一些是激發與他人關係的吸引力,而另一些是傾向於拒絕它們的。如果前者佔主導地位,那麼這種關係將是穩定和富有成效的;但是,如果那些拒絕或冷漠的情緒確實如此,這種關係就會趨於消失或變得“有毒”。
最後,由於這些指示是由社會團體和實體創建的,因此關於這些指示的根本問題是指定誰來決定在每種事情或情況下應該遵循哪些指示以及應該施加的限制。它們通常由地方或國家當局、一組專家、國際組織等創建。他們的任務是決定我們應該使用哪些參考資料來評估和定性影響我們的日常事件。這是一個定義什麼是好的和什麼是壞的、什麼是公正的或不公正的、什麼是可接受的或不可接受的、什麼是對的或錯的問題。
本文僅供參考,我們無權做出診斷或推薦治療方法。我們邀請您去看心理學家來治療您的特定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