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認知心理學:歷史和作者

什麼是認知心理學:歷史和作者

認知主義誕生於探索心理內容,尤其是其過程的願望,例如資訊處理、決策、問題解決、文本理解、行為規劃等,並且可以通過計算機將它們形式化來科學地研究它們,即通過推測大腦遵循的演算法並準備可以測試和驗證它們的類比。這篇文章,我們將能夠更好地了解認知心理學是什麼、它的歷史和它最重要的作者。

認知心理學的定義

認知心理學,又稱認知主義或認知心理學或認知主義,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心理過程:感知、記憶、學習、注意力、語言、邏輯推理……

如果行為主義試圖研究可觀察的行為,那麼認知主義則推測並正式化不可觀察的心理過程,提升主體在闡述周圍現實中的積極作用,更加突出編碼和表徵的內部過程。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只有通過觀察人們在面對認知任務時的表現,才有可能理解認知活動。

認知心理學的歷史

1930 年代和 1940 年代心理學發生的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古老的偉大學派——行為主義和格式塔——的終結,為一場新運動的誕生奠定了基礎,這場運動的壽命更長,持續時間更長:認知主義,認知過程心理學。

認知主義,遠非 19 世紀聯想主義者的心態主義和華生的早期行為主義,不是一個單一的流派或單一的理論,而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心理研究方法,被賦予了高度的抽象性,並傾向於優先研究人們獲得的能力。 組織、記住和具體利用知識來指導他們的行動。

認知主義的誕生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從人工智慧(計算機科學和控制論)研究中引入的思想,這些研究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左右,但心理學家喬治·米勒 (George Miller) 提出了認知心理學的確切誕生日期:1956 年 9 月 11 日,這一天在麻省理工學院舉行了資訊論研討會,其中包括三場講座:

  • 喬姆斯基關於語言。
  • 紐維爾和西蒙是關於「邏輯理論機器」 的。
  • 米勒的短期記憶。

1960年,Jerome Bruner 和Miller在哈佛大學創立了第一個認知研究中心,而1971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創建了第一個認知科學系。布魯納主要處理分類過程,強調感知和記憶等活動部分是主動主體個體策略的結果;另一方面,Miller 及其同事提出了一種與人工智慧研究密切相關的新行為理論,得出的結論是,每種行為背後都有一個相當於計算機程式的“計劃”。

最後,在認知科學的發展中,由讓·皮亞傑 (Jean Piaget) 發起並在布魯納 (Bruner) 的領導下在那個時期發展起來的關於智慧起源的研究的重新發現在 1960 年代尤為重要。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烏爾里克·奈瑟 (Ulric Neisser) 的《認知心理學》一書出版,其中根據本書之後明確稱為認知主義的觀點綜合了過去十年進行的研究。

認知心理學的特點

認知心理學是一場基於概念的運動,它構成了 Donald O. Hebb 等心理學家的理論、人工智慧和資訊論所做貢獻的綜合,可以簡要描述如下:

  • 心理學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在有機體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引入的中介過程的特殊性上,這不能歸因於僅根據可觀察幅度的描述,而是可以通過制定功能模型來研究,這些模型允許對可觀察的行為進行預測(將它們與實驗室實驗的結果進行比較)。
  • 知識處理的過程與資訊處理的過程一致:知識,即資訊,可以用比特來衡量,獲取、檢索和使用知識的過程相當於計算機的過程。
  • 知識以符號序列的形式表示,而認知處理過程是基於演算法的計算程式,允許處理這些符號,就像在計算機程式中一樣。

因此,認知科學家的主要任務是開發計算模型,以瞭解人類的認知活動。

心理學認知主義的書籍和作者

認知科學包括幾個學科:認知心理學、人工智慧、神經科學、語言學、哲學和人類學;所有這些學科的共同目的是理解心的功能。

在 1956 年至 1960 年間,出版了以下與這些不同學科相關的「認知革命」書籍或基礎文章:

  • 1956 年:Jerome S. Bruner、Jacqueline J. Goodnow 和 George A. Austin 的思想研究。
  • 1956 年:George A. Miller 關於短期記憶的文章(“神奇的數位 7”)
  • 1957年:Noam Chomsky 的《句法結構》
  • 1958 年:Donald E. Broadbent 的《感知與交流》。
  • 1958 年:約翰·馮·諾伊曼 (John von Neumann) 的《計算機與大腦》
  • 1958 年:Allen Newell、John C. Shaw 和 Herbert A. Simon 關於問題解決的文章。
  • 1959年:David H. Hubel 和 Torsten N. Wiesel發表了關於貓橫紋皮層受體視野的論文。
  • 1959 年:Jerome Y. Lettvin、Humberto R. Maturana、Warren S. McCulloch 和 Walter H. Pitts 的文章,題為“青蛙的眼睛對青蛙的大腦說了什麼”。
  • 1960 年:哲學家希拉蕊·普特南 (Hilary Putnam) 在《心靈與機器》中發表的文章。
  • 1960年:George A. Miller、Karl H. Pribram 和 Eugene Galanter 的計劃和行為結構。
  • 1960年:George Sperling 關於標誌性記憶的文章。

認知心理學的例子

Miller、Galater 和 Pribram 基於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模型,開發了 TOTE 模型(測試、作、測試、退出),其基礎是當你表現出某種行為時,你心中有一個目標。你行為的目的是盡可能接近預期的結果,為了評估你是否達到了目標,你檢查策略:如果目標已經達到,你打斷你的行為並完成策略;如果目標沒有達到,你就改變你的行為,根據一個簡單的反饋和回應迴圈重新開始。

本文僅供參考,我們無權做出診斷或推薦治療方法。我們邀請您去看心理學家來治療您的特定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