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心理學專家斷言,人類必須先愛自己,才能正確地愛他人。然而,在很多情況下,照顧好自己與自私的想法相混淆,具有負面含義,情況並非總是如此,因為理解和自私的方式不同。
繼續閱讀這篇文章,您將瞭解心理學中的自私是什麼、它的定義、類型和來自不同作者的一些短語,這將説明您更好地理解它。
自私的定義
這個概念來自自我,通過自我,一個人意識到他或她自己的身份並認識到他或她自己是一個“自我”。詞典將自私一詞定義為:“一個人對自己的過度欣賞,使他過度關注自己的利益,而不關心他人的利益”(西班牙皇家學院)。
心理利己主義談論的是自私自利的人類行為,而不是真正的利他主義。
自私的類型
我們為什麼要尋找伴侶,為什麼想成為父母,為什麼想要交朋友,為什麼要幫助身邊的人?如果你分析它,我們會發現在你的偉大動機背後,我們發現了你自己的利益,無論多麼微小。
讓我們看看心理學中不同類型的自私:
1. 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
正是自私定義了字典,一種讓你與他人保持距離的態度,讓你失去社會價值,最終在情感上將你與所有人隔離開來。這個人只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利益來尋找自己、利用他人,而不考慮他的行為如何影響他人。自我是如此之大,以至於這個人無法同情他與誰互動。那些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會建立起一種受害人的人格,當事情沒有按預期進行時,他們往往會抱怨和責怪別人。當你照顧自己的利益時,他指責你自私,因為他想要的是你照顧他自己的利益。
2. 有意識或中立的自私
每天花一些時間給自己需要的東西,從而保持情緒平衡是很重要的。我們需要考慮自己才能在身體和情感上生存。我再次申明,人類必須首先愛自己,才能充分地愛他人。通過這種有意識的自私,我們通過增強自信心來提高我們的自尊心。中立的利己主義對自己有益,不會傷害他人,儘管它所愛的人也傾向於間接受益。
3. 利他主義的自私
這種自私包括做我們喜歡做的事情,此外,還為他人帶來利潤。我們是利他主義的,因為做好事會讓我們感覺良好。這是一個善解人意的人的典型特徵,他們不停地尋求自己的幸福,並試圖確保當他們實現它時,他們不會以消極的方式影響他人。當她覺得其他人比她更需要時,她能夠讓其他人先獲得好處。
總之,我們可以理解,根據我們如何看待自私,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或多或少的消極態度,對自己和他人的福祉有不同程度的關注。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們展示了在日常生活中克服自私的好技巧。
偉大作家寫的自私名言
- “沒有人和任何事情能讓你快樂。只有你才能讓自己快樂。
- “一個人不是因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被定義為自私的,而是因為忽視他人的利益。”
- “自私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而是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 “自私不是自愛,而是對自己的過度熱情。”
- “我們不能評判他人的生活,因為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痛苦。覺得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是一回事,認為自己的道路是唯一的路是另一回事。
- “良好的品格就是要認識到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自私,並試圖平衡它與我們都應該追求的利他主義。”
本文僅供參考,我們無權做出診斷或推薦治療方法。我們邀請您去看心理學家來治療您的特定情況。